第 7 节 买基金胜过买股票(第1页)

同学:

你好。

今天的题目是买基金胜过买股票。写这个目,开始我也有点忐忑。很多人的心目中基金是赔钱货。在美国有一个说法,给大猩猩一个投标,对着证券公司的报价牌投掷,选出的股票和基金经理选股的水平是一样的。

当然,市场上也出现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那样常年战胜市场的大赢家。可是这几乎就是出门捡到了钱似的小概率事件。就整体而言,基金经理是无法战胜市场的。并且因为基金都需要管理费,都要养一堆相关的基金经理、技术、办公等各种人员。因为是高精尖的行业,人工费用低不了,这就使它更难战胜市场了。

我开始注意到国内基金的收益是 2009 到 2010 年间,2009 年基金收益不错,2010 年基金业再度大丰收,近七成偏股基金实现了正收益,远超大盘指数,那一年,上证指数全年累计下跌 12.87%,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 5.36%。处在第一方阵的基金,收益超过 20% 的不下 30 家;即便是第二梯队,收益超过 10% 的不下百家,占到可比基金的 1/3 强。

早在 2010 年中,基民和股民的差异化待遇就曾引起注意。2006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为 2675 点,3 年零 5 个月后,再次回归到原点。期间股市两度大起大落,坐在过山车上,股民玩了一场零和游戏。可相对于股民的空欢喜,包括偏股基金和债券基金在内的 214 只可比开放式基金中,有 20 只基金取得了翻番的收益,121 只、超过半数的基金收益超过 50%。在这 214 只基金里,股票方向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均高达 65%,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红利和大摩资源优选期间回报率分别达到 360%、174% 和 142%。基金的优势如此明显,作为一个整体,很难用运气来形容。

同样是基金经理,海外基金经理受到的训练,实战经验,乃至成为一名职业经理所需迈过的门槛都要严格和高昂一些。海外经理却难战胜市场。问题的关键,也只有从海外和我们的内外部环境去寻找。

后来,大数据在证券市场的应用「无心插柳」,挖出了很多老鼠仓,这又给我一次更深入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