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节 价值投资的困境与机遇(第1页)

同学们,大家好。

前文我们在财务指标的单元讲到社会平均利润的概念,任何一个暴利行业,任何一个高利润的产品,无论护城河有多宽有多深,都会引来社会资本的争食。在投资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一种投资方法带来了超额收益,秘密早晚会流传出去,引来越来越多的人效仿。当这一赚钱秘籍最终被当成普遍真理的时候,人人都照方抓药找股票,那些理想的标的价格只会高不可攀。那么,后来者岂不成为了抬轿子的,他们还有机会获得高收益么?

有一种说法,经过数年发展,巴菲特及其代表的价值投资群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结构。位于金字塔尖的是巴菲特最忠实的信徒,他们成立了巴菲特俱乐部,研究巴菲特,颂扬巴菲特,实践巴菲特。凭借完美的理论体系和在某几只股票上的出彩表现,价值投资俘获了人心,于是,整个投资界,从机构到普通投资者,人人都开始了价值投资之体验,于是,一个庞氏骗局的雪球越滚越大了。再到后来,当价值投资包罗万象主宰了市场之后,他们的投资收益率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了。

的确如此,观察巴菲特的辉煌战例,很多都是上世纪创造的,2000 年前,几乎是每一年巴菲特的收益率都大幅度超出标准普尔 500 指数,可 2000 年后伯克希尔的股价只比指数高出了一点点。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管理的资金额度太大,已经没有中小投资人那样灵活。这样的解释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的原因,则是当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践行着巴氏选股原则,巴菲特越来越难找到真正廉价的股票。

1967 年,当巴菲特以 860 万美元国民保险公司时,当时公司净利润 160 万,对应市盈率 5.4 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 20%。同时这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浮存金还拥有一个 3000 多万美元的投资组合。仅这个组合价值就比他的 860 万美元收购价高三倍多。1972 年他买下喜诗糖果公司时,对应公司市盈率 11.9 倍,这都高出了巴菲特的标准,他为普通企业出价一般不超过 5 倍市盈率。可喜诗糖果净资产收益率 2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 16%,如此优秀,巴菲特不惜溢价收购。1973 年收购《华盛顿邮报》,给的市盈率是 10.9 倍,他也是为高品质企业支付了溢价。1976 年收购 GEICO 保险公司则是因为官司遇到了暂时的麻烦,股价也从几年前的 61 美元跌到每股 2 美元,巴菲特抄了底,并且亲自上阵面试了 CE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