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8 年 7 月 6 日,中美贸易战打响的日子,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中国的早晨,美东时间与北京时间有 12 个小时的时差,美国还没进入到 7 月 6 日。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难题,谁来打响贸易战的第一枪,可能是思量再三,中国政府决定突破惯例,在中午 12 点的时候宣布开始征收关税,以不得不应战,却绝不打响第一枪的形象示人。

[图片 1]
贸易是否能够带来好处?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 40 年而言,的确如此。中国最多时候积累了 4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都是靠贸易顺差获得的。但同时,这笔钱又是我们辛苦劳动创造的,我们出卖自己的体力,出卖自己的资源换来了外汇,如果没有贸易,我们创造的这些财富,也能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很难说是贸易创造了财富。毕竟财富还是应该是劳动创造的。
这不由使人想到经济学史上有关贸易的种种争论。 日不落帝国还远未形成它庞大版图的时候,英国人边开拓海疆,边形成了「重商主义」 的经济学思想体系。17 世纪这一经济学家群体中,托马斯?孟是最有代表性的,他是这样阐述的「我们应该观察到这样一条规则,即增加国民财富的通常手段是对外贸易,我们销往国外的商品的价值应远超过我们消耗对方商品的价值。我们的商品存货如果未能返回仓库就必然给国内带来财富」。重商主义兴起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时期,那时的世界尚未进入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率水平大爆炸时代,即便因贸易多换取了一些金银,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快被人口的增长吞噬,贸易盈余显现出的成果也只能是「零和」的,贸易盈余换来的黄金白银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国民生活水平并未提升。
直到贸易的累积效应显现,大卫?李嘉图用比较优势学说论证了贸易为双方增加了财富,重商主义才销声匿迹。李嘉图最著名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引入了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制造业中比其他国家更加高效,它也能够通过专注于其最擅长领域、与其他国家的进行贸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