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投资是如何边际效用递减的(第1页)

我的同事土摩托是个旅行家,去过很多的地方。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抢劫的经历,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对旅行者而言,是全球最不安全之所在,他在国会大厦门前竟被人用刀抵着抢走了相机和机票,当然,机票等于是被当地的航空公司给抢劫了,拿不出纸质机票,他们也不给他退款,并且私下里说就是不想退钱。当地人大多虚胖,营养不均衡,只吃淀粉制食物导致的虚胖。土摩托说,这里的人是如此贫穷,就是因为没有人肯投资。官员非常腐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不敢在那儿轻易发贷款。

很多地方的穷人饱受启动资金缺乏之苦。在一个普遍缺乏资金的地方,资本可以换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购买到资源,对开工设厂极为重要。发展经济学认为,投资是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助推剂。但投资并不是越多越好,经济景气绝非资金砸出来的。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它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作用却不是同比例增加的,而是每新投入一单位的资源,成果却在不断地递减。

人们常常用吃馒头来形象地讲解边际效用递减,把这个深奥的经济学规律平民化。一个饥饿的人当他得到第一个馒头的时候,一定是狼吞虎咽的,这个馒头对他而言一定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当他吃第二个馒头的时候,感受就未必这么好了,直至到最后不得不咽下去的时候,干巴巴的馒头对口腔对食道对胃都是一个负担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连高速公路都没有,北京去一趟云南坐火车得三天两夜,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这个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的壮举,写进了教科书。这个时候,一旦有了资本积累,我们的确有很多特别讨巧的工程,千年来的蜀道难一下子就改写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极大地利用大自然给我们造就的资源的潜力。三峡工程可以说是投资于大自然的集大成者,它不仅能够发电,还能够调蓄洪水,减少下游的防洪压力,更能够抬高水位,便利通航。虽然对生态的影响是不可逆的,短期看这样一举三得的,在经济利益上具有如此高的性价比的工程,全世界都难找。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也堪称是妙笔生花的设计。中国的地理地势特征由西到东基本上是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部的山地则崇山峻岭,山地向东过渡的是丘陵缓坡和黄土高原,到了东部沿海则是河流冲积的平原。水利工程师们正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地势特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