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危险,可中国的「铁公基」建设还没有减缓的脚步,这正是一个挺令人不安的事实,就如同你住在地震带上或者火山脚下,为了生计,你不得不长久的居住在这里,却从来难以睡个安稳觉。那么,这个正在被铺展,被灌注在广袤国土上的钢筋水泥,是否有着坚实的基础呢?换而言之,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些钢筋水泥呢,如果有真实的需求存在,他们就不会像长江下游的南水北调工程那样成为废铁废水泥废河道,我们也可稍稍安心。
2012 年中,我们看到过一篇评论是这样计算的:截至 6 月 1 日,全国 26 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量为:以这些钢材,足可以建「371 个鸟巢,111 座央视大楼」。并且,若以全国两亿吨的过剩产能计算,又足可把京沪高铁——这个迄今国内或者说全球最宏大的工程再建 40 次。一条京沪高铁线,耗费钢铁是三峡工程的七倍。
以这样「形象化」的数字,读者得到的印象一定是钢筋水泥生产得太多了,殊不知,那个时候每年全国钢铁消费量 6 亿吨,是鸟巢钢铁使用量的一万多倍,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用到的建材虽多,但和全国 13 亿消费者相比仍是沧海一粟。这 6 亿的钢材,用量第一的市场是房地产,占到钢铁产量的 60%。而这庞大的钢铁消费是要化整为零,平摊到庞大的人口上的。中国人均消费近年 400-500 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似乎说明了我们「铁公基」为主的投资拉动是畸形的 GDP 模式。但若拿出工业化国家曾经的钢铁消耗数据,便会发现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均钢铁消费一定是爆炸式成长的,直到工业化完成才会停滞甚至下降。美国人均峰值出现在 1973 年,人均 710 公斤,日本也是 1973,人均 1100 公斤。

[图片 1]
如今,世界人均消费钢铁最多的国家是韩国,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2016 年人均钢材消费量高达 1130 千克, 中国 2013 年达到峰值水平 540 千克,随后就下滑了,2016 年为 493 千克。最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