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节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么(第1页)

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么?关于此,最著名的一句话出自欧洲的大投机家科斯托拉尼,他比喻道,「有一个男子带着狗在街上散步,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边。接着,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又折回来。整个过程,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他俩同时抵达终点,男子悠闲地走了一公里,而狗走了四公里。男子就是经济,狗则是证券市场。」

科斯托拉尼还为证券市场贡献过很多金句,比如他说过,股市的波动,无论是升或是降,都有数不胜数的可能原因。股票分析家们努力寻找合适的解释,而股市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和普通投资者的逻辑无关。

一句话道出了他对股市本质的认识,他认为基本面是决定股市长期表现的关键,而股市中短期的涨跌有 90% 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证券市场就像小狗一样颠来跑去忙碌不堪。

股市之所以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因为股市由千千万万的企业组成,而企业经营与宏观经济的冷暖息息相关。当大部分企业的运营水平上升,就可以带动经济的上涨,反之就会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利润增加,带给股东更多的回报,投资者自然会聚集在股市的周围。

宏观分析从宏观经济入手。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而且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经济的增长、物价的变动以及就业状况的变化。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40 年间中国经济成长了多少倍呢?GDP 从 1978 年的 3679 亿元跃升至 2017 年的 82.7 万亿元,扩张了 200 多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 1.8% 提高到 15%。这里边当然有物价变动、通货膨胀的水分,但须知,股票指数也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其中也消化了物价上涨的影响。那么,中国股市是否承担起了增长晴雨表的职责吗?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证券市场,所以很难精确的去评论,但从近几年、十几年的市场走势上看,A 股是完全担不起这个晴雨表的角色的。

2003 年的时候,中国人均 GDP 首次突破了一千美元,此后进入了经济爆发式成长期,可在此期间的 A 股表现,不要我说大家也都不会认同它是晴雨表。15 年过后,中国人均 GDP 已经逼近了 10000 美元,可上证指数的涨幅还不到一倍。

再看看海外。我这里是一本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是第四版,数据截止到千禧年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