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节 农产品的大小年与商品周期(第1页)

有一次我外出调查,遇到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农民老范,他给我讲了他们家乡种地的情况:那里地广人稀,一个旗县有几十座国营林场,树苗种下后树木未长成前,林间隙地可以用来种庄稼,林场以几十元一亩的价格向外承包。内蒙古土地干旱,靠天吃饭,播下种子就不用管了,一家人承包上百亩土地的现象很普遍。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能赚上几百块钱,第二年承包费虽大涨也很多人抢包土地。若年景不好则颗粒无收,地再便宜也没人包,农民们都远走他乡打工了。

农民的羊群效应造就了农产品的「大小年」。这些年我们见识了「蒜你狠」还是「姜你军」和「药你命」,每一种原材料的上涨都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不请自至。要理解农产品的暴涨暴跌,再也找不到比「大小年」更好的解释了。若去年某种农产品价格暴涨,刺激了农民的种植热情,到了今年该农产品丰收,超过了居民的需要,结果是烂在地里也没人要。在经济学里,这一现象被称为丰收悖论。萨缪尔逊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春雨滋润了成长中的秧苗,阳光灿烂的秋季使得农作物收割顺利,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到了年终,当一家农民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计算一年的收入时,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其他农民的收入也都比往年有所减少。

萨缪尔逊用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弹性来解释丰收悖论。食物,尤其是生活必需的粮食产品价格再上升或下降,居民对食物的需求都不会发生多大变化,所谓「反应迟钝」。正因为此,极端小的需求弹性使得在供应发生变化时粮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这就意味着,粮食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专业的说法是,供给的弹性大于需求的弹性,价格变动率超过了产量的变动率。因此,当收成差的时候,价格抬升足以补偿产量减少带来的收入下降;可当收成好的时候,单价下跌的损失却超过了产量上升的收益,全体农民的总收益反而下降了。

[图片 1]

讲过了一年一熟的农作物,我们再看生产过程稍微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