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第1页)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中华文化十二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11 万字,我会用 23 分钟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由一个固步自封的封建国家,逐渐开眼看世界,融入了西方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洪流之中。因此,许多致力于民族振兴的先驱们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归因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驳斥。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甚至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潮」,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重新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从另一方面看,新中国成立后,儒家思想研究主要在港台地区,比如香港的新亚书院和台湾的东海大学。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亚洲四小龙却出现了经济的腾飞,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得益于以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因此,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今天起,我们每日有书将分两期介绍香港新亚书院的创办者,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两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中华文化十二讲》和《民族与文化》两本书,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人生智慧。

今天要讲的这本《中华文化十二讲》顾名思义分为十二个章节,出版于 1968 年,内容主要来源于钱穆先生定居台湾后,在台湾各空军基地的巡回演讲的讲稿。1967 年 7 月,蒋介石倡导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并亲自担任总会长,全力推动传统文化复兴,虽然是借文化打政治牌,但却引起了钱穆等一批文人的极力推崇,客观上看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本书虽然有政治立场的分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本了解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书。

在国学界,提起作者钱穆先生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曾评价说:「钱穆先生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实际上,这位国学大咖可以说是自学成材,高中未毕业的他曾经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担任国学讲师。移居香港后,在 1953 年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香港中文大学。1967 年应蒋介石的邀请,钱穆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