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人间词话》,我会用 18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您讲解书中的精华: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是什么?为何他对境界情有独钟呢?
提起《人间词话》,可能很多听众都有所耳闻,这本书提出的境界说是我国的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影响深远。我们谈起人生境界,一般都会想起三句话,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殊不知,这竟出于王国维之《人间词话》。上述的三句话,各代表人生的一种境界。王老先生写出这三境界,本来是用来描写词人创作词所经历的不同过程,或者说词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而今天,人们则喜欢用这三重境界来表达人生得失、悲欢离合。
本书产生于西学东渐时期。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都以西学解释东学,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寻求本国的振兴道路,像王国维这样对待中西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最后达到中西合璧的学术大家是十分稀少的。《人间词话》开篇即表明了本书的核心理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文文风淳朴,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话语体例和批评鉴赏风格,而且融合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并以此阐述东方文艺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我国词论,乃至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著。
本书对于增强诗词的理解力,提高对此的欣赏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感悟人生意境、明晓生命真谛的审美能力。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幼年苦读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次不第,于是弃绝科举,到上海《时务报》担任书记校对,后去日本留学。1927 年 6 月,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后,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享年 50 岁。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深受康德、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将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古典人文思想与美学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与理论之先河,后又钻研史学、考古学,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上将史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王国维投湖正是在其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他的自尽成为国学史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接下来,我为大家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为了使您能够清晰地明白全书的脉络,能够很快地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