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中国文化课》:探寻中国文化的脉络与精华(第1页)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中国文化课》。这本书大约 60 万字,我会用大约 23 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可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例如红包,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收到红包,不看大小,重要的是看红包延伸出来的寓意,收下红包,也就表示收下了对方的祝福。

早在唐朝就有红包,那时候红包的寓意是驱赶邪物鬼怪,平安过年。长辈把红包交给孩子,就告诉孩子,「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孩子听完恭敬地接下红包,随后压在枕头下一个晚上,之后就可以拿着红包去买一些东西了。

而到了明朝,家中小辈也可以给长辈红包,红包的寓意,则变成了压岁。意思是晚辈希望长辈可以长命百岁。就这样,家庭成员间长幼和睦的孝慈精神,在合家团圆、言笑晏晏的日子里,以小小的红包,延续了千年。

红包从以前的驱邪,到后面的压岁,如今变成了我们社交软件里常用的功能,但它的本质一直都是没有变的。类似于红包这种经久不衰的中国文化,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为什么中国文化可以长期的保存下来?今天这本《中国文化课》,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中国文化课》的作者余秋雨,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者,尤其是他的作品《文化苦旅》更是家喻户晓。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他的足迹曾遍布全球,他在国际舞台上巡回演讲过中国文化,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这辈子,似乎注定要与文化较劲。

介绍完作者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分三个重点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文化,究竟是什么?

第二个重点:我们借助「以人带史」的线索,看看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是怎样的?

第三个重点:中国文化为什么可以长期留存下来?

1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展现人们对文化的习惯性误解,进而弄清楚文化究竟是什么?

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都告诉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为了他们的期待,我们上学,考试,然后进入理想的大学。我们努力地想要成为文化人。但其实,我们或许连文化是什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理解中的文化,似乎晦涩难懂,又让人提不起任何兴趣。但余秋雨说,不是的,真正的文化其实非常有趣。

在《中国文化课》这本书中,余秋雨用一个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