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命运(第1页)

平合农场是从平阳县的地域发展而来,许多行政关系由平阳县“属地”管辖。因此,到农场工作的“本地人”逐渐多了,他们在一起的时侯,一般都讲家乡话,并且慢慢形成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魏场长、易副场长和青副书记(其曾经调去其他劳改农场当一把手,后被免职、调回平合农场任督导员,在新一届党代会上又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宾昌、汪俊、关苏、尤勤、伍光等人,和几个平阳县籍场领导,在平合农场基本上算是“一代半”的人;他们比起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第一代劳改干警,有不少差别:他们吃过的苦头没有那么多,在劳改农场算是赶上“较好”的时候;到了一定资历程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化,也有人只求一个好归宿。总之,不能说他们性格都好,但确实还算是命运好。

常健的父亲“家庭出身中农”、解放前就读上中专学校,1950年初参加工作,曾经在省公安厅劳改处(即后来的劳改局、监狱管理局)任职,不久就被下放到劳改农场,据说本人“自愿”、也是精简机构需要。可为何精简到他?而被“精简”的人也有调回去、他只能在劳改农场干到底!这肯定有自身问题:性格内向、脾气太倔应该是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吃定专业饭,思想保守、与世无争,除年青时兼过团支部书记外,几乎没有任过什么官职,入党也较晚;退休前只是有农艺师职称的技术干部,无法“关照”自己家庭和子女。

常健的母亲“家庭出身贫农”、且由于是女孩,解放前没得读过书,“土改”时参加“扫盲班”并入党、工作;她到平合农场初期,在中队任统计、出工地带犯人劳动,然后做过销售员、会计,曾被抽调参加“四清”等工作,再任副队长、副厂长、副指导员等职,还兼过农场妇联副主任;其特点是上进心强、刻苦学习,思想激进、时有冲劲,不擅家务、艰苦朴素,管教子女既慈又严。她退休前行政级别是正科级,退休后仍很活跃,在女干部中属于比较强势的人;母亲在政治上对常健影响很大,俩人性格方面也有许多相似地方。

魏场长的夫人也是平阳人,她随丈夫在“工人场”解散时留下,没有做过改造工作,虽然曾到“就业管理科”挂职,可“就业人员”已经开始享受职工待遇,其部门并入劳资科后更无所作为。但是,她竟得以“助理调研员”身份办退休,夫贵妻荣、成为平合农场历史上唯一特殊的女干部。

宾昌是初中文化,在劳改农场基本上没有直接带过犯人,在机关工作、做中层领导的时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