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曾经刊登文章《九成法学院学生不愿当律师》,说是1979年中国重建律师制度以来,律师行业还远不成熟;郑州大学法学院最近对本科生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学时,有75%的人愿意成为律师,而到毕业时,真正愿意去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学生,只有一成了。原因之一,是律师职业的实习期较长且无工资收入;原因二是,有一些律师入不敷出;原因之三,是大多数的律师没有活干;第四个原因:律师的社会地位不如法官、检察官。
接着,《法制日报》也来了一篇报道:《中国律师现状调查:生存状况两极分化》,其称目前我国的律师队伍发展到了14万多人,,平均收费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十万元。据部分省、直辖市调查,有10%至20%的收入较高;部分律师达到温饱小康水平;大部分的律师则生活艰难。
在G省和A市,方权、辛海等少数律师算是收入较高且比较稳定,他们买了写字楼作为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处,坐着高级轿车;翁池也接近了那个水平,有几套房屋和一辆轿车;这些人在律师协会里都有个头衔,什么会长、副会长,或理事、常务理事的;洪新、谢柳、郑彬算是中等水平;岑光、小康、老伍等人虽然做律师的时间不短,但他们和许多年轻律师一样,日子并不好过。
同常健一起考律师资格的人中,“二百五”早就混进法官队伍;魏平继续做法律工作者,在法律服务所当着副主任;老陈提前退休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自封主任,小容跟着他做,不知是专职或兼职、合伙或聘用?
常健说自己无法跟别人比,真正属于补办社会养老时“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有活就干、无事就歇,是鸟式就业、是混日子。
常健父母的老同事“邓叔”随女儿常住A市,一天带个少妇找到常健说:“小常,这是我表哥的孙女叫小汪,她的官司你看能不能打?”
常健问:“什么案件?说说情况,材料带来没有?”
小汪一边递材料、一边说:“我前夫近几年跟人赌博到处借钱,去年我们离婚了;现在有人告我们,说要共同还债。你看怎么办?”
“法院受理了没有?”常健一边问、一边看材料。
小汪有点麻木地说:“受理了,下周一开庭。”
“那还有什么说的,这官司不打行吗?”
小汪接着说:“有人介绍我找了兰律师,她爱人在新城区法院当副院长;今天把材料退回给我,说打不了,肯定要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