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制水变施工,模式在变动!(第1页)

出了队部就是塔山路,再往西走,不到500米就上大士路。钱队长听说在那里有一个镇办的豆腐加工厂倒闭后,有间厂房闲置在那里没啥用。镇政府曾贴出告示来打算出租,两年了都还没有人去问。前两天钱队长碰上镇里的黄副镇长,得知此处正打算拆除建造一个健身场所,还打算让安装队前去移除埋地的自来水管道。钱队长一说签合同的事,黄副镇长却打了马虎眼说等上会研究研究再定。钱队长站在院墙外面看过那间厂房,砖混结构,牢固得很,地段又好,真想租下来堆材料。随着管网建设的逐渐扩大,管道安装工程成倍地增长,原有的材料仓库根本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必须要新增地盘了。

第三安装队原先就是镇办自来水厂,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当时,水厂取的水源还是双林水库自流下来的水。改革开放之后,佛堂镇到处都是家庭作坊,镇里的外来人口骤增,仅靠一个双林水库的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其用水需求。随着义乌城市不断向周边延伸,市自来水公司的管网就跟着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过来。镇政府瞅准时机将佛堂镇自来水厂并进了义乌水司。自此,钱队长他们就成了义乌水司的员工了。他们的身份也由集体工变成了国企的正式工人。

管网串联之后,佛堂水厂由于日供水量过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义乌水司索性将其关停,将双林水库的水变成个调节水库。每年旱季就把双林水库里的水先通过自流,再通过加压将源水送至城西自来水厂集中处理。所以,佛堂水厂的任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制水为主的自来水厂变成了专业从事管道安装的施工队伍。这支队伍在佛堂镇的城镇基础建设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由原先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安装队承担着134平方公里面积,107个村镇社区,总人口超过20万的大集镇的管网建设与管网维护任务。钱队长和瘌痢头被工友们戏称为:“水二代!”的确,他们两个从镇办自来水厂里开始学徒,随后再进入水司,可以说他俩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自来水管道安装事业。

由于安装队没有施工资质,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比较粗放的施工模式。说得难听一点,项目图纸、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到底是个啥,就连钱队长自己都说不清楚。每次,政府或是社会上的人找到安装队申请接水,钱队长就随他们去现场转一转。双方一起确定好主管管径和走向,以及水表的数量之后,他再派人沿管路一路进行测量统记,需要多少管道,什么口径的,阀门需要几个,阀门井几个,统计完之后,就预估出一个大致的项目概算总价,然后就报给建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