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源头的千年古镇——马金,位于浙皖赣三省边界,曾被誉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展示出其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金的扛灯是为了感激老祖姚崇夜里下地点灯灭蝗之功;徐塘的狮象灯是为纪念朱熹的夫人胡氏不幸去世;霞山的高跷竹马是为纪念郑之寿等八位唐代开国元勋;金溪的越剧享誉省内外,他们从一个小剧团走向了大市场。
方平的姑奶奶家就住在金溪村。他们村的这个越剧团有几部经典戏曲:《碧玉簪》、《梁祝》、《天仙配》、《女驸马》、《五女拜寿》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好戏,年年演,年年看,永远也看不厌。
表叔跟方平说,不要急着出门去打工,安安心心待在马金好好玩几天,等到正月二十三,再出门不迟。
啥?二十三?那正月都要过去了,这一年又少挣一个月的钱。川妹有点不乐意。表叔跟她说,我们马金人过年一直要到农历正月二十二,霞山村灯日过后,喜庆热闹的氛围才会渐渐淡去,二十三才是出门的正日子。马金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迎帮灯,做帮戏,各侬各侬找生意。”
客随主便,有什么法子?况且哥的意思就是难得来姑奶奶家一趟,正月里好好玩,到时候好好做事。
姑奶奶看到娘家的侄孙喜笑颜开,下巴笑得一抖一抖的,时不时拉起方平的手,摸不厌。川妹扶着奶奶上村道上散步,这四川话姑奶奶听不懂,换成普通话她还是听不懂,也不要紧,她就笑眯眯地看着这位侄孙媳,乐开了怀。
表叔跟方平说:从唐朝开始马金镇这一带就有“灯日”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日开始到正月二十二日,每个村确定一天为“灯日”,转着圈轮到金溪村刚好是第四个“灯日”。
恰逢“灯日”这天,村子里可热闹了。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前来拜年观灯,各家各户摆酒席殷勤款待。
“灯日”当夜,还要进行舞灯和迎灯活动。这个活可不轻松,表叔就是舞“头灯”的,几乎每个村都要请他去,工资也高,一天就好几百。这活也不轻松,村子转一圈下来身上的内衣都会湿光。
灯的种类很多,有板龙灯、布龙灯、扛灯、狮象灯、宫灯、花灯等六七种。还有高跷竹马、笑头和尚、跳魁星等民间舞蹈艺术活动。
哥牵着妹的手一起跟着舞灯的队伍,看着烛光的摇曳,听着敲锣打鼓声,还有鞭炮齐鸣声,孩童追逐的嬉戏声,他们跑着,跳着,笑着,没有完全丧失的童心又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们忘记自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