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谷会议”在定远县召开了多日,张无忌借助鹤笔翁平日里记下来的笔记进行重新整理,真就把《万物一统律》(辩证唯物主义)整理得差不多,至于《万世归一律》(历史唯物主义)就不用想了,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前后历时19年,所以《万世归一律》只有一个总纲,后面的具体内容还要等到革命胜利之后再花个几十年吧。
就像人们因为自己的活动范围太小的原因,会觉得“天圆地方”是真理;人们也会因为活的时间太短,觉得“天不变,道亦不变”。世人往往是抗拒真理的,因为他们都懒于思考。所以,庄子才会感叹:“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拘于虚也;曲士不可语于道,束于教也。”
但是好在,能参加“蝴蝶谷会议”的大多数都不是懒于思考的人,懒于思考的人干不出造反这样的事情来。也没有几个儒家的狂信徒,有的都是儒家信徒中low到开始怀疑人生的家伙,例如仕途不顺的施耐庵。
经过多日的讨论,张无忌等人将明教现阶段的纲领定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明国,平均地权”。
是的,张无忌是要平均地权的,他提出以“复兴井田,土地公有”(国有土地制度)为土地政策。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出身平民阶层的众人的欢迎。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始终是阶级矛盾的最大着眼点。不如此,不足以号召农民加入明军,所以少数一些地主出身的人,如李善长等,也没有反对这一口号。
……
一番风波过后,军事会议重开。
张无忌重新指着自己凭借印象画出来的简易地图说道:“我早就说过,我们的第一目标就是上光明顶,正式继承明教教主之位,以明教教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教众起义反元。所以,现在我军下一步的目标是庐州。但是庐州墙高城雄,而我军成军不久,训练不足,如是强攻,恐怕损失惨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自古就讲究“师出有名”。便是再过一千年,这种思维模式和战略考量,也依旧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中国统治者的心中。
而从定远县到黄山,最方便的路线就是走庐州,然后通过裕溪河进入长江,再在芜湖溯青弋江而直达黄山腹地。
这次出兵,张无忌就没有考虑过河流以外的行军路线,唯一一段脱离河流的陆路就是从定远到庐州的那一小段。
没错,河流对缺少牲畜的明军的重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