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明朝中期起就有零星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边境,但是却在嘉靖皇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不过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些必然的缘由,这缘由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扶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
政治方面,十五世纪七十年代起到十六世纪间,扶桑国处于长期混战的动乱时代。1467—1477年发生了“应仁之乱”,1485—1487年又发生了“文明之乱”。名义上还维持到1572年的室町幕府,实际上已是进入各自割据的“战国时代”(1467—1573年)了,对海上贸易已经失去控制权。由于各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和不断的战争,破产的农民,失职的官吏,失业的流民,战败的武士,无业的浪人,在各地领主的支持下,纷纷竞向海外求出路。他们在某些中国人的导引下,集中乘船到中国沿海进行掠夺。这些人数量众多,动辄船几百艘,其破坏性之大简直无法想象。
经济方面,尽管当时扶桑国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扶桑国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很多货物从明朝运到扶桑国价格可以翻十倍,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刺激了扶桑国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的贪欲,他们纷纷竞向明朝贸易,这种商人兼海盗的倭寇挂着八幅大菩萨的旗帜,冲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联合规定,来中国进行掠夺。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当时的社会状态。
明初,朱元璋因江浙等地百姓曾协助方国珍、张士诚与其争夺天下,严禁百姓出海。永乐三年1405,市舶司恢复,海禁有所松弛,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出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时期,人们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海上贸易相对繁荣。嘉靖后期,由于赋税过重和官吏、豪绅的盘剥,江浙一带民不聊生,大批流民前往海外谋生。沿海海防官员故意夸大其辞,使明中央政府错误地认为“海上奸民武装掠夺我辖内良民”,将出海经商的全都称作“通番奸民”,进而加紧海禁。
被贪欲控制的扶桑人被明朝的海禁挡在了海上,却又不甘心就这么回国,于是开始在沿海漂泊,洗劫沿海的百姓。
再加上明朝中后期,政治日趋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嘉靖皇帝更是沉迷于炼丹修道,不理朝政,朝柄被佞臣严嵩独掌,严嵩卖官鬻爵,吏治昏暗,严嵩还将御倭重任委之无所作为的义子赵文华,使得大批抗倭将领朱纨,张经等惨遭杀戮,导致海防废弛,卫所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