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盛华学园(上)(第1页)

永定河畔,一座新华风建筑群伫立于绿树远山之间,格外醒目。

身着整齐划一的黑sè华服,戴着制式斗笠,十四五岁的少年队列整齐地走出校门。

华风起东亚,铁血铸国hún;

六千载风云干戈,四千年润泽天下;

强汉健儿血未冷ˉ,盛唐男儿自刚强;

仇与耻,当洗雪;

名和利,莫挂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以我血沃华土,我以我身壮国威;

万众一心大中华,汉风烈烈新东亚。

“这是学园校歌。”

盛华学园校长,伯爵李新平微微一笑;“趁着天气还可以…多做些划艇比赛………………”

“嗯,我们那边气候倒还好,全年亢冰,都可以划艇。”一旁的御前幕僚,皇室产业代理人柯山点了点头,“肇庆哪里都好,就是夏天热了点………………我们当年在夏天还得规规矩矩穿校服,小时候不懂事,心里还是有些怨言的。”

李新平看着这位出身盛华学园,以及另一所寄宿制精英中学同样由皇室产业主持的“华林中学”共同的前身南洋学园的皇帝亲信,也不由得暗自感叹岁月变迁。

这个帝国,未来就是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他的目光再度落在河畔那些生机勃勃的年轻身影之上,脸上又流lù出了自豪与满足。

在中华帝国,一向有“北盛华,南华林”的说法。这两所寄宿制学园,凭借最严格的管理,最优秀的师资,最雄厚的校友资源,从一开始的为皇室培养人才逐步发展为面对这个新帝国的贵族阶层,提供最可信赖的封闭式精英教育。

在郑鹰看来,一个国家的进步固然有赖于义务教育的推广,但国家精英阶层的综合素养,却始终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成败,甚至也决定了义务教育的成败本身。

对于中国传统家天下文化中浸染出来的精英阶层郑鹰打心里抱有戒备。在他看来,随着国家的变革一步步走向深化…这些人要么接受改造,要么分道扬镳,但无论如何,其骨髓深处的传统官僚士大夫习xìng是难以改变的。

要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国家未来的精英阶层必须在教育阶段与现有体系“隔离”,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教育文化体系进行“再造”。

早在北上割据江南之后,郑鹰就从英国伊顿公学聘请了多位办学专家一起制订了早期的精英中学整体架构,也就是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