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妥了至关重要的一项改革决定,两人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许多。说着说着,又转回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上。
杜威对美国式和英国式的大学却有些不满,认为过于书本化…导致了英美教育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德国。
这其实也是郑宇一直很感兴趣的问题。
这个时代,德国的大学教育冠绝世界,德国式的大学教育也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
杜威很是推崇德国的研究型大学,认为把学术自治处理得更好,既有自由又有科学。早在1737年,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章程就规定“所有教授,只要不涉及损害宗教、国家和道德的学说,都应享有教学和思想自由这种责任攸关的权利;关于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及讨论的各家学说,应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这一尝试最终由柏林大学完成,并开创了“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理念,并且从一开始就把专门的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要求,把授课作为次要要求,不再以博览群经和熟读百家为能事′而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从事创造xìng的科学研究。
为了引导和训练学术从事研究,柏林大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大学研讨班。在讨论班里,学生是活跃的合作者,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直接接触。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和教授共享研究结果′而且可以共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机会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
德国的李比希第一个在大学中设立了实验室,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建立了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和导师组成一个研究整体进行开发的大学科研体系。
在德国大学,学术自由首先是研究自由,其次是教学和学习的自由。教学的自由是教师可以讲授自己选择的东西,而学习的自由则是学生可以摆脱一切强制和必修的训练,背诵,提问和测验。在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任何一名教师都不会受到组织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指导,甚至很多人知识无薪讲师,没有工资,其收入来自于选修其课程的学生所交的听课费。
在研究型大学中,教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互动,往往以导师为中心形成“学派”。而在这种学派中…学生是自由的,其基于自身的兴趣和对导师的认可进入学派,又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学派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德国,学生只要被录取,除了自主挑选老师和课程,甚至无须参加考试,而且有一到两次机会更换学校。大学不会对学生的sī人生活进行监督,也不进行任何惩罚,学生可以不住集体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