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战事结束,预示着永禄二年伊达家大规模战事的结束,确立了新的天皇,登基典礼也将会如期举行,政衡铲土盖上了室町幕府的墓冢,世人期盼天下的太平安泰。 ( . . )在政衡眼中,战事阶段性的胜利尚远远不够,还有东国二十余国九州四国等地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重要的是经营天下。赏功罚罪以及领地划分,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至。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又起纷争。历代上洛之后权倾一时的人物一开始的时候俱都极力开拓进取,中后期渐渐地大权旁落走向了末路。坐镇中枢决定各方大军的统帅,此时必须变成令行禁止的执权柄者,不能够让任何人堆全新版图有丝毫异议。在世人眼中,这一切或许称得上是一段传奇。八月初,政衡率军从冈山城转进播磨姬路城。那时候,本愿寺显如和足利义辉各自都拥有一批能征惯战的良臣悍卒,谁都认为政衡的到来不过是示威罢了。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月,足利义辉身死,本愿寺显如阴沟里翻船。政衡率军进入京都,近畿大局已定。世人会说天命昭昭,对于政衡来说,这一切无非水到渠成。政衡为了今日,在三年前就已经再下一盘大棋。本愿寺显如为何会发动一向一揆讨伐三好长庆,足利义辉为何从敦贺公方变成接近室町幕府中兴的征夷大将军,甚至于本愿寺显如为何会进入京都之后倒行逆施等等事件,背后都有他的策划和布置。政衡一边积蓄着力量,准备着武器和粮食,操练着兵卒,就是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胜利之后,政衡一直坐镇京都。百废待兴的京都渐渐有了人气,原本团聚在京都的人们在粮食的引诱下开始被打散编队然后返回各自的家乡,节气已经进入深秋,再也无法从土地上获取粮食。算上京都的人口,近畿境地将近百万人要依靠伊达家的粮食供应来熬过寒冷的严冬。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闹得不好将会再度爆发一揆。艰巨的任务导致无数年轻人走出西国,一个个来到了陌生的地方,操持着各种各样的方音,行使着伊达家赋予他们的权力,实行严厉的军管,对象就是一向自视甚高的近畿人。近畿,特别是京都人,一向自认为是天下的中枢,自我感觉良好,几乎所有的外地人,认为他们都是乡下人。如今,乡下人一手拿着刀枪,一手拿着粮食,彻底将近畿人的傲气给打破了,想要保持傲气的近畿人可以不去吃嗟来之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