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回想起后世自己仍是平民之时,常常困惑不解。
为何许多政策,即便寻常百姓都能一眼看出其巨大弊端,却始终得不到修正?
直到如今,他成为大明皇帝,掌握着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至高权力,才真正深刻地理解这其中的原由。
不仅仅是因为改变国策会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核心利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真正的改动,真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即便对于至高无上的帝王而言,亦是如此。
如果一项改革尝试了几次,反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了比较大负面效应,那么大多数皇帝也会选择逃避现实,裹足不前,最终放弃改革。
这是人性使然!
那些真正愿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且甘愿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直面改革困境的帝王,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都只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尤其当帝王步入晚年,其求稳的心态将愈发强烈,会更不愿意折腾,更不愿意去触碰任何可能带来变数的改革。
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平稳安定的大局,而非波澜壮阔的革新。
朱允熥之所以拥有如此雄心壮志去推动改革,是因为他作为一名穿越者,清楚的知道明确而美好的未来图景。
知道世界将如何发展,以及未来的美好程度。
这是其他人所无法预见的。
仅此一点认知上的差异,便足以导致两者之间的内在驱动力出现天壤之别。
与徐妙锦一番推敲讨论后,不知不觉间又过去了两个小时。
刚说完,便见赵瑞慌里慌张冲了进来。
他一眼看到朱允熥,当即扑通一声跪拜在地,声音喜极而泣:“原来陛下在此!总算是寻到您了,可急死奴婢了!”
朱允熥微服私访的计划,原定当晚出发,次日日落前返回行宫。
然而,因为陈观澜的告状,他连夜审问那些贪官污吏,耽搁了行程,没有能在当天返回。
如此一来,皇帝悄悄离开行宫的消息,自然便再也无法掩藏。
这可把随驾的大太监赵瑞急得团团转,他当即派出了所有能动用的人手,四处搜寻。
锦衣卫在此地出现的消息,被无数灾民看在眼里,他们很快便根据这条线索,迅速锁定了皇帝的行踪。
“你来得正好。”朱允熥瞥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赵瑞,语气淡漠得听不出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