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巡堂的人发下纸笔,到小坏王写完“一日差事书”,总共就用了半炷香的时间。但他并不想表现得太过扎眼,所以也就没有第一个交卷,而是很仔细地自查了几遍。
他为何能如此从容地对待这次内查呢?
其实就跟李小胖想得一模一样,他等这个事儿已经等了好几天了,也早都预见了巡堂一定会展开内查。因为对方掌握的线索太少了,以暗查的方式推进案件,完全没有延伸和挖掘的空间。但内奸的范围却早都已经被锁定了,肯定是天牢中的狱卒。所以通过内查诈一下,这是唯一能掌握新信息和新线索的途径,早晚也都要走这一步。
只不过,内查的方式有很多,有可能是单独询问某个人,或是一群人;也有可能是匿名检举的方式;当然让所有狱卒统一递交行为报告,也是一种方法。但这些手段,这些查案逻辑,与蓝星成体系的现代刑侦学,那都是大同小异的。
小坏王虽不知道巡堂最终会采用什么办法内查,但心里却对此事早有预见性了,也早都想到了自己应该给出什么样的“供词”。
他在案发当日做出的所有营救准备、行动,以及实施过程,都是在假定“自己已经被怀疑,并正在接受审讯”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种内心上的假定,让他确保自己的每一种行为、行动,都是非常真实、无比正常的。
比如,他去杂物间制作贴字计划书的前提,是因为他本来就要去杂物间取工具,这就是他的工作,每天都要干,并且在后面也用到了取来的工具;再比如,他去灶房往餐盘中塞解药时,恰好就是午歇的当口,他跟大家的主要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过去吃饭的,而塞解药只是顺手的事儿……
在这样种种正常动机大于作案动机的前提下,他就可以做到在“一日差事书”中,如实地记录下九分真话,只隐去那顺手的一分假话。甭说赵皓辰看不出什么端倪,就是踏马的狄仁杰来了,在看到这份勤劳而又朴实的狱卒工作记录后,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因为他真的太辛苦了,就像头骡子一样,应该涨薪。
最重要的是,他的勤奋不仅仅只出现在案发的那一天,而是每天都如此,每天都要干这些活儿。
所以,他对内查一事非常从容,并且虽然写得很快,但却没有很扎眼的第一个交卷,而是非常平庸地选择随大流,既不快,也不慢。
准备“交卷”时,他一抬头就看见了脸色蜡黄,口苦口臭的小胖。
他是三人犯案天团中,强大而又神秘的主导者,视角很高,那自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