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乐的极致(第1页)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暮春,孔子在齐国高昭子的府邸听到《韶》乐。乐工们演奏的玉磬声从正厅传来,清越如鹤鸣九皋,他驻足阶下,手中的熟肉在齿间渐渐失了滋味。三个月后,子贡在临淄的市集上买了新鲜的豚肉,孔子尝了一口,忽然笑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记载的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正是这段沉醉的凝练。“闻韶” 不是简单的听觉体验,而是 “乐与政通” 的深刻共鸣;“忘味” 不是味觉的失灵,而是精神被更高境界吸引的自然结果。这种对艺术的极致沉醉,藏着儒家 “礼乐合一” 的密码:真正的艺术能超越物质欲望,在心灵深处唤醒对 “善” 的向往,正如《礼记?乐记》“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是道德绽放的花朵。从孔子的齐国听乐到当代的音乐厅,这种 “闻韶忘味” 的感动始终是人性升华的阶梯。

一、《韶》乐:跨越千年的文明回响

《韶》乐作为虞舜时期的乐舞,在儒家典籍中被奉为 “尽善尽美” 的典范。《说文解字》“韶,虞舜乐也”,从音,召声,本义是 “继也”(《白虎通?礼乐》),象征舜继承尧的德政。《尚书?益稷》记载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演奏九遍后有凤凰来舞,可见其神圣性。孔子所闻的《韶》乐,是齐国乐官传承的古乐,保留着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的原始风貌,既有乐器合奏,又有舞蹈表演,是集诗、乐、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春秋时期的《韶》乐结构,蕴含精密的礼乐逻辑。《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韶》乐位列第四,属 “文舞”(执羽旄),与《武》乐(执干戚)的 “武舞” 相对。其演奏需 “八佾”(六十四人),对应天子礼制,齐国作为诸侯本不可用,却因 “太公之封” 特许保留,这也是孔子能在齐国听到《韶》乐的原因。《韶》乐的乐章分 “九成”(九段),每段以不同乐器主导:初段用埙篪合奏,仿天地初开;中段加入编钟,喻万物生长;末段玉磬收束,象征王道大成,这种结构暗合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韶》乐的 “善” 与 “美”,在孔子那里有明确所指。《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