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中,孔子与弟子公西华的这段对话,如同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照亮了圣人对 “圣” 与 “仁” 的敬畏,也彰显了其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的躬身践行精神。“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短短七字,是孔子对至高道德境界的谦逊避让,绝非故作姿态的谦辞,而是源于他对 “圣”“仁” 内涵的深刻认知与对自身修养的清醒审视。“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是他对自己一生行为的精准概括 —— 在追求圣仁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从不厌倦,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倾尽心力、不知疲倦。而公西华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的感叹,不仅是对老师品格与精神的由衷敬佩,更道出了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背后所蕴含的坚持与付出,实为常人难以企及。这段对话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中汲取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智慧。
一、春秋语境下 “圣” 与 “仁” 的内涵与崇高
要理解孔子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的自谦,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 “圣” 与 “仁” 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与崇高地位。在春秋时期,“圣” 与 “仁” 并非普通的道德词汇,而是代表着当时社会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与人格典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
(一)“圣”:通达天道、造福万民的至高境界
在春秋时期,“圣” 的内涵主要指向对天道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天下大事的卓越治理能力,以及为百姓谋福祉的伟大功绩。“圣” 者往往被认为是通达天命、品德高尚且能以自身智慧与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人。在当时的观念中,“圣” 多用来形容上古时期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这些圣王凭借其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平定天下战乱、治理洪水灾害、制定礼仪制度、教化百姓万民,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安宁与福祉,因此被后世尊为 “圣人”。
例如,尧帝在位时,“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他广纳贤才,让舜协助自己治理天下,最终将天下禅让给舜,开创了 “禅让制” 的先河;舜帝则以孝闻名,面对继母与弟弟的多次陷害,依然保持着孝顺与友善,即位后更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天下大治;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水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