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东晋徐姚(第1页)

东晋年间,江南水乡的一座小城——平阳县,在晨雾与暮霭的交替中,孕育着无数平凡又动人的故事。其中,徐姚的故事宛如一颗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她的贤德之名不仅在地方志上留下一笔,更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典范 。

徐姚生于东晋太宁年间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父亲徐文远是乡间有名的私塾先生,母亲张氏则是温婉贤淑的持家妇人。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徐姚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善良。她熟读诗书,知晓《女诫》《列女传》中的道理,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仁义礼智信。六岁那年,邻家孩童不慎跌落池塘,小小的徐姚虽害怕,却毫不犹豫地呼喊求救,并找来竹竿伸向水中,最终帮助孩童脱离险境。此事在乡间传开,人们纷纷夸赞徐姚的勇敢与善良,而这仅仅是她贤德人生的开端。

待徐姚及笄之年,她嫁入同县李氏。李家世代为农,虽不富裕,却家风淳朴。初到李家,徐姚便以谦逊温和的态度融入这个新家庭。她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为公婆准备洗漱水,精心烹制可口的饭菜。对待丈夫,她温柔体贴,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更在丈夫为农事烦恼时,耐心倾听,以自己的见解为其排忧解难。在徐姚的操持下,李家的日子虽平淡,却充满温馨。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东晋时期,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李家也难逃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李家辛苦耕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家中积蓄渐渐见底,一家人陷入了困境。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徐姚没有丝毫抱怨,而是积极想办法应对。她将自己出嫁时的首饰变卖,换来一些粮食,维持家中生计;同时,她发挥自己擅长女红的特长,日夜赶工缝制衣物、绣品,拿到集市上去售卖。白天,她和丈夫一起在干涸的田地里劳作,尝试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她飞针走线,手指被扎出了血也浑然不觉。在徐姚的不懈努力下,李家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一家人对她更是敬重有加。

徐姚的善良与乐于助人,不仅体现在对家人的照顾上,更惠及邻里乡亲。隔壁王阿婆年事已高,子女又不在身边,徐姚时常去看望她,帮她打扫房屋、洗衣做饭,陪她聊天解闷。有一次,王阿婆突然生病,徐姚得知后,顾不上吃饭,急忙去请郎中,又日夜守在王阿婆床前照顾,直至她康复。还有一年,村里爆发瘟疫,人心惶惶。徐姚不顾被感染的风险,主动帮助患病的村民。她四处打听药方,按照古法熬制汤药,一家家送去;同时,她还帮助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