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西晋循吏徐盖(第1页)

西晋泰始年间,天下初定,司马氏政权虽完成了三分归晋的大业,但广袤的国土之上,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徐盖出生于青州琅琊郡的一个官宦世家。徐氏一族自东汉以来,便以诗书传家,累世为官,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家族长辈中,既有通晓经史的鸿儒,也有治理一方的能吏,徐盖自幼深受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熟读儒家经典,研习治国安邦之术。

年少时的徐盖聪慧过人,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信不疑,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造福百姓。泰始年间,西晋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徐盖凭借家族声望以及自身才学,被中正官举荐为孝廉,踏入仕途。初入官场,他从地方佐吏做起,在基层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他深知基层事务繁杂琐碎,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因此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无论是赋税征收、户籍管理,还是纠纷调解,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上级官员的赏识,仕途之路也逐步得以升迁。

西晋时期,济北地区(今山东西部一带)战略位置重要,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交通要道,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然而,长期以来,当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每逢雨季,黄河、济水等河流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百姓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制约。此前几任济北相虽也曾尝试治理水患,但因工程浩大、资金短缺以及技术等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咸宁年间,徐盖被朝廷任命为济北相。接到任命后,他深知此次赴任责任重大,济北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地方能否繁荣稳定,皆系于治水一事。徐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启程赴任。一到济北,他便马不停蹄地展开实地考察,带领下属沿着济北境内的河流,跋山涉水,走遍了每一处水患易发地段。他仔细观察地形地貌,记录河流走向、河道宽窄以及堤坝损毁情况;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交谈,了解历年水患发生的规律、严重程度以及百姓的诉求。经过数月的实地调研,徐盖对济北地区的水患情况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心中也逐渐勾勒出一套治水方案。

徐盖明白,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经过深思熟虑,他制定了一套以“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兴修水利”为核心的治水方略。

首先是疏浚河道。济北地区河道因长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排水不畅,这是导致水患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徐盖组织大量人力,对境内主要河道进行全面疏浚。他根据河道的实际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