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麟生活于东汉中期(约公元2世纪,汉安帝至汉顺帝时期),此时东汉已从“光武中兴”的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渐趋混乱。官场的腐败与士人的失意,使得一批知识分子选择远离仕途,归隐山林,徐麟便是其中之一。据记载,他晚年隐居于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会稽在东汉时是江南文化重镇,山水秀丽,且远离中原政治漩涡,成为隐士避世的理想之地。虽史料未明确其籍贯,但结合“耕读传家”的习性及会稽隐居地,推测其可能为会稽本地人,或早年因战乱、仕途失意迁居至此。
在东汉时期,帝王们常常通过“征召”的方式来吸纳民间的贤才。对于那些声名远扬的隐士,他们更是会多次发出征召令,以此来彰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徐麟便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行,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因此,地方官员将他举荐给了朝廷。
汉安帝在位期间(公元106年至125年),朝廷曾派遣使者前往会稽,征召徐麟入朝为官。使者带来了皇帝的旨意,授予他郎官或地方属吏的职位。然而,徐麟却以“志在山林,非慕荣禄”为理由,委婉地拒绝了这一任命。
在他的回复中,徐麟提到了“乱世不求仕,盛世不避世”这句话。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暗示着当时的朝政处于混乱状态,并非是士人施展抱负的好时机。通过这样的表达,徐麟明确地传达了他不愿意卷入官场的态度。
尽管如此,地方官员并没有放弃劝说徐麟出仕的努力。他们多次前往徐麟的住所,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但徐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
这种“拒征召”的行为,在东汉的隐士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隐士们并非是消极地逃避尘世,而是以一种“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同时,他们也坚守着“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不愿意在污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
在拒绝征召之后,徐麟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与仕途之间的联系,从此将自己的生活完全托付给了会稽深山之中的那片宁静天地。
他选择了一种被称为“耕读”的生活方式,将耕种土地与研读经典这两件事情紧密结合起来。所谓“耕”,就是徐麟亲自下地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垦、播种、收获。他不依赖他人的供养,完全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来维持生计。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安贫乐道”的真谛。
徐麟曾经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