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宁二年(324年),吴郡(今苏州)阊门外的“忘忧棋肆”里,总蹲着个瘦小的孩子。他不像其他孩童那样追闹,只睁着乌亮的眼睛盯着棋盘,手指在膝头偷偷模仿棋手落子的姿势。这孩子便是徐宁,父亲是棋肆旁修笔的匠人,母亲早逝,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市井里打转,棋肆成了他最常待的地方。
那时的吴郡刚从战乱中恢复,棋肆是市井最热闹的去处——贩夫走卒用铜钱当赌注,士族子弟带着仆从摆开象牙棋具,连白发老妪都能坐在角落指点几句。徐宁记性极好,看一遍棋局就能记住七八分,有时棋手争执“上一步该落在哪”,他会奶声奶气地指出:“张大叔刚才在‘三三’落了黑子,李大哥在‘星位’应的。”
棋肆老板起初嫌他碍事,后来发现这孩子是块璞玉——五岁时,他能凭着记忆复盘前一天的对局;七岁时,几个老棋友故意设局骗他,反被他用“夹攻”逼得认输。有次吴郡士族顾氏的公子来棋肆,见徐宁用石子在地上画棋,嘲笑道:“寒门小儿也配碰棋?”徐宁抬头反问:“棋分贵贱吗?那公子敢不敢跟我下一局?输了就把你这玉棋子留下。”
那局棋顾公子输得狼狈。他回去后告诉父亲顾和(时任吴郡太守),顾和觉得新奇,召徐宁到府中对弈。见他虽衣衫陈旧,落子时却眼神笃定,顾和叹道:“这孩子棋里有股吴地的韧劲,像太湖边的芦苇,看着软,风再大也折不倒。”他想留徐宁在府中读书学棋,徐宁却摇头:“棋肆里才有真棋。府里的棋太静,少了烟火气。”
十五岁那年,徐宁已在吴郡无人能敌。父亲病逝前,把他叫到身边,塞给他一副祖传的榧木棋子:“你祖父是东吴的棋待诏,他说棋不是争胜负的玩意儿,是让人在急时能静、乱时能定的念想。以后不管去哪,带着它。”徐宁握着冰凉的棋子,在父亲灵前摆了一局“七星局”——那是祖父传下的棋谱里,象征“守正”的棋局。
咸康三年(337年),二十岁的徐宁离开吴郡,沿长江游历。他听说京口有位棋手王恬,棋风凌厉,便特意绕道前往。王恬是丞相王导之子,出身顶级士族,却不喜官场,常混在市井棋摊。有人说他“放浪形骸”,他却笑道:“与其在朝堂听空话,不如在棋摊看真招。”
两人的相遇颇具戏剧性。徐宁在京口码头的棋摊前看棋,见一位锦衣公子正与人对弈,执黑棋招招紧逼,却在关键处漏了个“断点”。他忍不住说:“此处若补一手‘粘’,白棋便没了机会。”那公子抬头看他,正是王恬。他眼睛一亮:“你敢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