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甝,生卒年不详,隋代专攻经史的学者,以精研《汉书》着称于世,主要活跃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在隋代学术复兴的浪潮中,他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跻身京师学者之列,参与国家典籍整理工程,成为隋代专门学问研究者群体的典型代表。
隋代虽国祚短促,却在文化学术领域成就卓着。隋文帝建国后便广求天下遗书,命人校勘整理;至隋炀帝即位,对学术文化的重视更甚,不仅在洛阳营建东都藏书殿,广聚南北典籍,还下诏征召天下学者入京,一时俊才云集,形成了兴盛的学术氛围[__LINK_ICON]。这一背景为徐甝这类专精典籍的学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契机——《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记载西汉一代典章制度与历史变迁,是隋代经史研究的核心典籍,徐甝深耕此书,恰契合了时代学术需求。
大业年间,徐甝因“精通《汉书》”的声名被朝廷征召至京师。当时隋炀帝为梳理典籍、完善文献体系,启动了大规模的史籍整理工作,徐甝以其专业所长跻身其中。虽未明确记载其具体参与的项目,但结合隋代学术工程来看,他的工作或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汉书》的校勘与注释,隋代学者治史重实证,徐甝可能对照不同版本勘正文字讹误,补充史实考辨;二是史籍分类与编目,为配合《隋书·经籍志》的编纂基础工作,他或许参与了史部典籍的甄别与归类,这一工作直接影响了后世“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完善;三是史料辑佚与补缀,针对前代散佚的《汉书》相关注文与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以丰富典籍内容。
徐甝的学术贡献,需置于隋代“专门之学”的发展脉络中审视。魏晋以来,学术多为门阀士族垄断,且偏于玄谈;隋代则转向经史实证,强调专精领域的深耕。徐甝专攻《汉书》,正是这种学术转向的体现——他不仅需通晓《汉书》本文,更要熟稔前代注疏(如服虔、应劭注),掌握汉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配套知识,其学识深度非泛泛涉猎者可比。这种专门化的学术能力,使他在典籍整理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作为被朝廷征召的学者,徐甝的经历也折射出隋炀帝时期的选才特点。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设十科举人,“文才秀美”为首要标准,后又创进士科,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徐甝虽未涉足仕途,但其被征召入京参与国家学术工程,本质上是朝廷对“真才实学”的认可,与科举制的选才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隋代对专业学术人才的重视。
史书中未记载徐甝的籍贯、家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