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南齐官员徐璆(第1页)

徐璆,字号与籍贯未见明确史料详载,据南朝士族迁徙与任职轨迹推测,或出身东海徐氏分支,为南朝梁武帝时期资深经学家,官至五经博士,长期承担皇子经学教育职责,其事迹虽未独立成传,却在梁代儒学复兴与皇室教育体系中留下重要印记,散见于《梁书》《南史》的礼志与诸王传记中。

梁武帝萧衍登基后,于天监四年(505年)下诏建国学、开五馆,复置五经博士五员,各主一馆,专司经学讲授与人才培养。这一举措既是对汉魏经学传统的延续,更是梁武帝“以儒治国”理念的实践。徐璆以深厚的经学造诣入选,成为五馆五经博士之一,主讲《尚书》与《礼》学,其讲学风格兼具考据严谨与阐释通俗,既重经文本义的训诂,又善结合时政阐发经义,很快在学界崭露头角。

随着皇子们渐至就学年龄,梁武帝亟需学识精深且品行端方的学者主持皇室教育,徐璆因讲学声望与廉洁操守被选中,兼任皇子侍读,专授诸皇子儒家经典。当时梁武帝对皇子教育极为重视,不仅要求掌握五经文本,更强调经义与德行修养的结合,这与徐璆“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高度契合。他为皇子定制了“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案:先以《论语》《孝经》奠定德行基础,再授《尚书》明晓治道,最后讲《礼》规范言行,这种阶梯式教学深得梁武帝认可。

教学过程中,徐璆注重将经文与历史案例结合,讲解《尚书·尧典》“亲九族,平章百姓”时,便以西周宗法制度与东晋门阀共治为例,阐释“家国同构”的治理逻辑;讲授《礼记·曲礼》时,则结合梁代礼制改革实践,解析“礼序乾坤”的社会功能。为兼顾不同皇子的资质差异,他采用“个别答疑+集体论辩”的方式,对聪慧善思的萧统侧重引导经义阐发,对尚处幼年的萧纲则多用故事化讲解,极大提升了教学成效。史载诸皇子“每退朝即入馆受业,未尝稍怠”,其勤勉学风与徐璆的教学引导密不可分。

除皇子教育外,徐璆还深度参与梁代儒学文化工程。天监年间修撰《五礼》时,他以《礼》学专长协助严植之、陆琏等学者审定凶礼与军礼部分条文,主要负责核查古礼记载与现行仪轨的衔接,提出“稽古而不泥古,应时而不违经”的修订原则,其多条建议被采纳,最终促成这部八千余条礼仪规范的巨着问世。他还参与了太学教材编纂,将授课时的讲义整理为《尚书集解》《礼记讲疏》,成为当时太学与五馆的通用教材,对梁代经学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五经博士,徐璆始终坚守“传道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