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起义军首领徐道期(第1页)

东晋义熙末年,长江上游的益州盆地战云密布。当刘裕北伐的铁骑正在黄河流域驰骋时,一场由流民首领徐道期发起的起义,如燎原之火在蜀地蔓延。这场持续数月的变乱,不仅撕开了东晋末年统治的腐朽疮疤,更成为观察乱世中底层抗争与王朝衰亡的重要切面。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如潮水般涌入益州。据《宋书·州郡志》记载,仅关中流民在益州侨置的郡县就达十余处。这些背井离乡的百姓,本以为蜀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能成为避难所,却陷入新的生存困境。东晋朝廷为支撑北伐与奢靡用度,在益州推行严苛的"估税"制度,商税税率高达百分之二十,田赋更是较西晋时期增加三成。益州刺史刘道济任内,又与当地豪强勾结,垄断盐铁之利,致使"商贾失业,百姓嗟怨"。

在成都郊外的流民聚居区,徐道期目睹着同胞的苦难:老弱病残倒毙路旁,青壮劳力被迫充当官府无偿役夫。作为出身流民的底层知识分子,他熟知《太平经》中"财物乃天地间公物"的理念,更目睹过孙恩、卢循起义对东晋统治的冲击。这些经历,让他逐渐萌生了改变现状的念头。

义熙十四年(418年)冬,成都西门外的酒肆里,一场秘密集会正在进行。徐道期以"解民倒悬"为号召,联络流民中的武勇之士,组建起名为"赤帻军"的武装组织。他们以红色头巾为标志,暗含"赤德当兴"的谶纬思想,迅速在益州各郡县引发共鸣。据《华阳国志》补遗记载,短短数月间,起义军便发展至万余人,控制了从剑阁到江阳的大片区域。

起义爆发初期,徐道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避开东晋主力部队,采用"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在犍为设伏击溃官军运粮队,突袭资中焚烧官仓,又趁雨夜攻占眉州。这些胜利不仅获取了大量物资,更极大鼓舞了士气。随着"开仓放粮免除徭役"等政令的推行,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势力迅速逼近益州治所成都。

面对危局,刘道济紧急向荆州求援,并在成都周边构筑防线。这位出身彭城刘氏的刺史,一改往日的贪腐作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同时发布悬赏令:擒获徐道期者封千户侯。东晋援军抵达后,双方在锦江边展开激战。起义军虽作战勇猛,但缺乏精良装备和训练,在官军的弩箭与骑兵冲击下逐渐溃败。

随着战事胶着,起义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部分流民将领主张固守山区,与官军长期周旋;徐道期则坚持进攻成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战略分歧削弱了战斗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