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920—974),字楚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朝陈至北宋初年着名文学家、文字学家。作为“二徐”之一,他与兄长徐铉并称于世,尤以对《说文解字》的精深研究闻名,其学术成就为后世汉字训诂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徐锴出身于江东望族徐氏,其家族自南朝宋以来便以文名显世。伯父徐陵为陈朝重臣、着名文学家,曾编纂《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核心代表人物;父亲徐摛(此处需辨明:徐陵为徐摛之子,徐锴为徐陵之侄,故其父应为徐陵之弟,史载不详,暂以家族脉络统称)虽未居高位,却承继家学,对经史子集多有涉猎。这种“文宦世家”的背景,为徐锴早年的学术启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史载徐锴“幼而聪悟,过目成诵”,五岁时便能认读《说文解字》中的常用字,七岁可讲解《论语》章句,展现出对文字与典籍的超常敏感。南朝陈时期,士族教育注重“经史兼通”,徐锴的启蒙课程便遵循这一传统:先随父研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理解文字背后的礼乐精神;后随伯父徐陵学习辞赋创作,体会汉字在文学表达中的韵律之美。徐陵对这位侄子十分器重,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及:“楚金于文字,如鱼得水,他日必能继吾家学。”
十五岁时,徐锴已遍读家中藏书,尤其对《说文解字》产生浓厚兴趣。许慎的这部文字学经典在南朝流传不广,且因传抄讹误颇多,解读难度极大。徐锴常“夜以继日,手校数本”,对照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标注异文、辨析字形,并尝试为晦涩的释义添加通俗注解。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系统注疏《说文解字》埋下伏笔。
南朝陈建立后(557年),徐锴年方弱冠,以“明经”科被举荐入仕,初任太学助教,负责协助博士讲授经史。太学虽为官方最高学府,但在陈朝国力衰微的背景下,学风已大不如前。徐锴却借此机会接触到宫廷秘藏的《说文解字》古本,其版本比民间流传的更为完整,其中“重文”(异体字)与“读若”(注音)的记载尤为珍贵。他将古本与民间本逐一比对,写下《说文异同记》三卷,这是他现存最早的文字学着作。
不久后,徐锴迁任尚书殿中郎,负责朝廷文书的起草与校订。这一职位虽事务繁杂,却让他得以接触大量官方文书与碑刻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对汉字演变的认知。他发现秦汉以来的隶书、楷书与《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差异显着,遂开始研究“隶变”规律,着《字林通释》(已佚),探讨隶书对小篆的简化与变形逻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