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无放射性的秘密(第1页)

原子核稳定的核心矛盾——质子间的库仑斥力(“跷跷板一端”)与核力的吸引力(“跷跷板另一端”)的对抗。

在三维核物理中,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这对力的平衡:

库仑斥力:质子带正电,数量越多(原子序数Z越大),斥力越强(与Z2成正比)。

核力(强相互作用):质子与中子间的吸引力,随距离缩短而急剧增强(短程力)。

当Z增大到一定程度(如超重元素Z>118),库仑斥力会超过核力,导致原子核不稳定(衰变)。雅各宾文明的“跷跷板平衡”,本质是通过增加质量(让“跷跷板整体变重”),调整这对力的比例,使核力重新占据主导,从而抑制衰变。

1. “变重”的本质:质量-能量等价性(E=mc2)

雅各宾文明通过以下方式“增加原子核的整体质量”:

中子注入:向超重元素原子核内注入大量中子(中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不带电,不会增加库仑斥力,但会增加原子核的总质量(m=质子质量×Z + 中子质量×N)。

高维质量注入:利用十维空间的“质量-能量转换技术”,从真空中“借取”质量(通过量子涨落提取虚粒子对的质量),将其转化为原子核的“实质量”。

效果:原子核的总质量(M)增加,导致核力的“有效作用范围”扩大(核力随质量增加而增强),同时库仑斥力的“相对强度”减弱(斥力与Z2成正比,而质量与Z+N成正比)。当M足够大时,核力>库仑斥力,原子核从“不稳定态”转为“稳定态”。

2. “平衡”的实现:力场的拓扑锁定

雅各宾文明进一步通过量子约束场,将原子核的“质量-力平衡”固化为“拓扑稳定态”:

力场拓扑结构:七芒星戒指的几何结构与原子核的“质量分布”形成共振,其拓扑形态(非对称但连通的一体)像“跷跷板的支点”,将库仑斥力与核力的作用力“锁定”在平衡位置。

量子隧穿稳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原子核内的中子与质子不断交换位置(类似“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交换”),但由于拓扑约束场的存在,这种交换不会打破平衡——原子核始终处于“最稳定质量分布”的量子叠加态。

效果:超重元素的原子核不再需要通过衰变(释放中子/α粒子)来调整力平衡,放射性因此消失。

“跷跷板平衡”理论,背后是雅各宾文明对高维空间规则的绝对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