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司令本人,也对李峰手上的作战图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个装甲营的侧翼防御薄弱点,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铁木统帅指着图上一个红色三角标记,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
他自己的作战图上,这片区域只画着一条模糊的虚线,标注为 “可能存在的装甲部队”。
周卫国刚想解释,却被李峰用眼神制止。
眼下装逼的机会,当然是自己上了。
“我们的侦察兵在雪地里发现了这个,坦克的履带间距比标准四号坦克宽三厘米,是改装过的指挥车,通常指挥车周围三百米内就是防御核心。”
铁木辛哥的参谋们凑过来看照片,有人忍不住用苏维语低声议论。
他们的侦察机也飞过这片区域,但带回的只有模糊的雪地轮廓,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坦克掩体,哪里是伪装的雪堆。
“飞机照片只能糊弄人,实际的侦查必不可少,这上边的每个防区,都是我手下士兵亲自侦查的结果,眼见不一定为真,但亲眼所见绝对比照片真实。”
中五国方面军队战场的侦查做的异常到位,能明显感觉出双方侦查水平及作图水平的差异。
这是李峰多年培养的结果。
他本人有即时战略视野,对侦察部队的要求较高。
侦查是否属实,均可以透过即时战略视野矫正。
每次矫正之后,侦察部队也能得到反馈,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故意暴露的假阵地,哪些是藏在树林后的真炮群,甚至能指出某个帐篷里是否有电台信号。
久而久之,侦察兵们渐渐摸索出规律:凡是被长官圈出的 “可疑区域”,必然藏着关键目标。
这种反复矫正、反馈的过程,让中五国方面军的侦察水平甩了苏维部队几条街。
在反复矫正、侦查的过程中,侦察兵的技术跟水平也自然直线提升。
指挥部队作战,除了战场的敏锐之外,就得靠实打实的功底。
如果是一个团,一个师作战,可以靠指挥官的战场嗅觉,判断下一步作战计划。
可到了会战层次,动辄几十万人扑上去,仅靠战场嗅觉是不够的。
必须有完备的作战计划,配套的参谋班底,良好的后勤供应,极具效率的执行班子,这些缺一不可。
这些班底应有尽有,就算没有的,也从第八战区挪过来了。
中五国方面军已经是李峰的形状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