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林壹一直在旁观他们设计自行火炮,并没有深度参与,他的想法是给予他们深度思考的机会。
他每天只在固定时间来到车间,站在观察台上静静看着,不插话、不指挥。
只是有时会在草图上留下一两条简单的批注。
比如“减重再考虑履带负载极限”“滑膛结构与火炮初速匹配需重新计算”“炮塔转向与主机悬挂不应共轴联动”等。
这些简短而精准的字句,每次都如同一颗钉子,精准敲在了问题要害上,引得郑朝亮带队连续通宵推翻重来。
起初,设计组内部一度陷入争论。
有人坚持封闭战斗室方案,强调装甲防护不能妥协。
有人主张直接效仿T-34加装炮塔,但最终都被否定。
终于,在第四天傍晚,一张全新的侧投影图静静躺上了主案台。
这是一个彻底改头换面的设计:基于59式底盘,将战斗室前部倾斜装甲延展为三面式结构,左右留出半开放炮室,可容两人操作。
主炮为经过改进的122毫米加短身管榴弹炮,采用新型双液压缓冲器,固定于U型主鞍座上,后方直接连接一体化供弹机架。
车体后部设有滑轨辅助平台,可临时架设工具与备用弹药,炮尾设计特地加宽,方便反向后撤。
更重要的是——这套设计首次尝试将电动转向辅助系统、简化型陀螺水平仪嵌入车体内,供驾驶员与炮手定位使用。
这在当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设计。
但飞机生产车间的技师们拍板,会辅助他们尝试!
于是乎,这些设计都被初定了下来。
林壹站在设计图前,久久未语。
“厂长?”郑朝亮低声唤道,声音中带着些许紧张。
林壹注视着那张设计图,眉宇间没有一丝责难,反而浮现出久违的欣慰神色。
他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笃定:“做得很好。”
车间里顿时隐隐沸腾起来。
林壹将手轻轻放到图纸上,指腹划过那条标注有“液压缓冲主架”字样的线条,语气中带着几分罕见的赞许:“这几天,我看在眼里。你们的每一次推翻重来,每一夜不熄的灯火,都没有白费。”
他顿了顿,看向满脸倦意却目光炯炯的郑朝亮等人:“你们不是在画图,而是在和时代搏斗。在眼下这种条件下,谁敢设想陀螺仪,敢把电动助转放进这么紧凑的底盘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