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观众老爷们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最后登基是废太子柴承煜,而不是当时已经开始监国的二皇子,武威王柴玄吧?
要说明白这件事,就得从突厥那边说起了。
接下来咱们要聊一段“绝望催生的血色迁徙”——兴国十八年突厥举族南下的真实动因,不是啥“秋高马肥”的传统劫掠,而是一场把草原逼到绝路的超级大旱!
这事儿放现在就相当于“气候危机下的全球联合应对”,但在古代,却成了中原王朝的灭顶之灾。】
听完这话,勤政殿内的皇帝柴裕冷汗直接就下来了。
什么玩意?!
你是说继关中大疫、荆湖暴雨之后,还有更大的灾祸?
这旱灾直接逼得北边突厥不得不南下了?
一旁的丞相黄识看着陛下的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想开口劝慰,奈何这次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这天灾可不是人力能够阻止的,还是看看能不能提前准备点什么吧。
【兴国十八年的漠北草原,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地狱开局”。
这一年春天没下过一场雨,夏天草芽刚冒头就被晒成枯草,到了秋天,连最耐旱的骆驼刺都枯死了。
突厥各部落的牧民眼睁睁看着牛羊一批批倒下,连“喝马血吃马肉”的老法子都不管用了,因为牲畜早就瘦得只剩骨头。
突厥可汗的牙帐外,每天都有牧民捧着死去孩子的尸体求见,凄惨的哭声能把狼都吓跑。
这时候的伊利可汗刚刚即位不久,父亲阔阔赤那可汗刚刚战死两年多,自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好不容易才从汗位的争夺中胜出,结果这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果实呢,就摊上这么个情况,史书记载,那时的伊利可汗每天愁的用手揪自己茂密的长发,久而久之,都快把自己揪秃了。
伊利可汗就这么想了半个多月,终于想明白了,现在他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等着饿死,要么抢条活路。
伊利可汗狠就狠在,他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他带着父亲阔阔赤那可汗留下的部族骑兵,屠了弱小的薛延陀、回纥残部,抢光他们仅剩的羊奶和干肉,甚至孕妇肚子里的孩子都没放过。
史书里写“屠部取粮,流血漂橹”,说的就是这场草原内部的残酷掠夺。
一个部落的生存,建立在另一个部落的灭绝之上,这就是游牧世界的丛林法则。
杀完小部族之后,伊利可汗把剩下的突厥人全部都叫到自己的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