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奇缘:李时珍与悬崖仙草》(下卷)(第1页)

第五回 黔山滇水辨石斛,各族智慧汇药笺

离开广西十万大山,李时珍一行沿牂牁江北上,进入贵州腹地。这里的喀斯特峰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崖壁间的石缝成了石斛的乐园。在贵阳东南的苗岭深处,他们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苗医婆婆,她的背篓里装着三种形态迥异的石斛,见李时珍端详,便用生硬的汉话解释:“这是‘岩珠’,生在最陡的崖上,茎圆如珠,治小儿夜啼;那是‘剑叶’,叶如短剑,能治大人的‘火眼’;最粗的这种叫‘老龙筋’,炖肉吃,补得很。”

李时珍逐一采撷,用随身携带的小秤称量,记录茎长、叶宽、胶质厚度,又让苗医婆婆演示不同用法。当看到她将“剑叶石斛”的鲜叶捣汁,混入蜂蜜,给患眼疾的孩童点眼时,他赶紧让建元记下:“剑叶石斛,叶汁清凉,点眼可明目退翳,兼能消肿。”

在安顺的屯堡,一位曾随明军戍边的老兵,向他们展示了祖传的“石斛酒”。酒坛埋在榕树下已有十年,坛口封着红布,揭开时酒香混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当年我爷爷戍守边关,得了‘痹症’,手脚麻木,就是靠这酒治好的,”老兵说,“用的是‘金钗石斛’,要选茎节如钗、紫黑发亮的,加当归、杜仲泡,喝了能强筋骨、通经络。”

李时珍舀出酒液,呈琥珀色,饮下一口,暖意直透丹田,却无燥烈之感。他赞道:“酒引药势,石斛滋阴,二者相配,补而不滞,确是良方。”当即在笔记中补记:“金钗石斛泡酒,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需三年以上老茎,方得醇厚之性。”

一路向西,进入云南境内,气候愈发湿热,云雾常年缭绕。在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他们见到了附生在千年古榕上的石斛,茎如绿玉,垂成瀑布,当地傣医称之为“树龙草”。“这草不用采,等它自然枯落,药效更好,”傣医玉香指着树干上的枯茎说,“枯而不腐,得树之精,用来煮茶,能安神助眠,比鲜茎更平和。”

李时珍取枯茎煎茶,茶汤清碧,入口微甘,饮后确有宁神之效。他感叹:“草木枯荣,皆是生机。鲜者清热,枯者安神,此乃石斛顺应自然之理。”遂记下:“树生石斛,枯茎入药,性平,能安神定志,治心烦失眠。”

从贵州到云南,历时半年,李时珍的手稿上已记满了不同品种石斛的特性:生于石上者,性偏凉,清热力强;附于树上者,性偏温,滋阴力足;茎粗者补力强,茎细者清力胜。他将这些发现整理成《石斛考异》,附在《本草纲目》的石斛条目后,写道:“草木之性,随水土而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