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清风:苏轼与石斛的黄州寄怀》(上卷)(第1页)

楔子

北宋元丰三年,黄州的雨,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寒意。苏轼住在临皋亭的简陋居所里,窗外是泥泞的土路,屋内是四壁萧然的书案。案上摆着一叠旧书,一方残砚,还有一块从江边捡来的怪石——石质坚硬,棱角分明,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这日午后,雨稍歇,苏轼披着蓑衣,沿着赤壁的江岸散步。江水拍打着滩涂,卷上来一些奇形怪状的卵石。他弯腰拾起一块,忽然想起前日友人马梦得送来的几株“石兰”,说“此草附石而生,可解烦忧”。那时他只顾着整理《易传》的手稿,随手将草插在一个破瓦盆里,竟忘了照料。

回到居所,苏轼急忙去看那草——竟还活着!茎节分明,叶片虽有些蜷曲,却透着一股不肯低头的绿意。他望着案上的怪石,忽然有了主意:“以石为盆,以江为镜,你这草,该有个像样的家。”

第一回 寒居拾得江头石,枯盆暂寄石兰生

苏轼找来一把旧刻刀,对着那块江边怪石琢磨起来。这石呈青灰色,中有天然凹陷,像个浅浅的斛(古代的容器),他小心地将凹陷处的碎石剔去,又用江水反复冲刷,直到石盆干净得能映出人影。“山骨裁方斛”,他喃喃自语,这石头的风骨,倒配得上那株草。

马梦得送来的“石兰”,其实是石斛。苏轼在《本草经集注》里见过记载:“石斛,生石上,茎如金钗,能滋阴补虚。”只是此刻的他,更在意的不是药效,而是这草的性子——马梦得说,它在悬崖上都能开花,水少了不枯,雨多了不烂,像个倔强的汉子。

他将石斛从破瓦盆里取出,根须竟已盘结如网,带着瓦盆的碎土。苏轼找来一把小竹刀,轻轻将旧土剔去,又去江边舀了些干净的沙砾,铺在怪石的凹陷处,再把石斛的根须舒展开,埋入沙砾中。“委屈你了,”他对着草说,“以后,这石盆就是你的家。”

他把石盆摆在书案靠窗的位置,每日清晨,用铜勺舀江水泡灌;傍晚,便搬出去,让它沾些夕露。不过半月,石斛竟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颤,像在回应他的照料。

有次夜里读书,苏轼忽觉口渴,起身倒水,见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石盆上,石斛的影子映在案上,细碎如筛月,又落在旁边的空杯空盘里,像撒了一地碎银。“碎月落杯盘”,他脱口而出,这清逸的景致,竟扫去了几分贬谪的愁绪。

第二回 三友相伴消永日,一箪清贫见初心

黄州的日子,清贫却也清净。苏轼常说自己“老去怀三友”——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