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菇火》下卷(第1页)

《乌金菇火》

下卷

六、医书启智 彝汉汇通

沙马曲比的坟头长出第一丛蕨类时,阿黑的儿子阿木已能背出《乌金菇火》里的所有彝歌。这年春天,山外的汉人医生带来一本线装书,封皮上"本草纲目"四个篆字被摩挲得发亮。"你们叫的乌金菇,汉人叫猪苓,这书上写得明白。"医生翻开泛黄的纸页,指着插图,"你看这形状、这纹路,是不是和你们挖的一模一样?"

阿木凑过去,鼻尖几乎碰到书页。图上的猪苓黑褐如漆,瘤状突起疏密有致,果然和迷梯的乌金菇不差分毫。再看文字:"猪苓味甘,平,主痃疟,利水道。生山谷中,寄生于枫根下,与蜜环菌共生。"他忽然想起沙马曲比说的"乌金菇爱跟老枫根作伴",原来祖辈的经验早被写进了汉人的医书。

"利水水道,就是能帮人撒尿?"阿木指着"水肿"二字,这是彝人最熟悉的病症。

医生点头:"没错,你们用它治水肿,和医书上说的'利水道'完全一致。更妙的是,你们把它当粮食,正合了'药食同源'的道理。"

阿木听不懂"同源",却摸到了门道。他按医生教的,用乌金菇配苦荞面(彝人叫"兹莫",健脾效果类似白术)、辣子面(性热,类似桂枝温阳),给寨子里的老人调理。苦荞补脾胃,辣子散寒邪,乌金菇利水湿,三物同煮,喝下去浑身发暖,老人的夜尿次数少了,脚踝的肿胀也消了。

这年雨季来得猛,阿依寨爆发"水泻",孩子们上吐下泻,脱水脱得嘴唇发乌。阿木翻医书,找到"猪苓汤"的方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可寨子里没有阿胶,他急得在火塘边转圈,灶上的乌金菇汤咕嘟作响,蒸汽模糊了挂在墙上的沙马曲比画像。

"毕摩说过,高山雪茶能润嗓子。"做饭的老妇人提醒他。阿木眼睛一亮——雪茶生长在海拔三千米的岩缝,性凉滋阴,不正是彝人的"阿胶"?他赶紧采来雪茶,与乌金菇、滑石同煮,药汤清亮,带着雪茶的微苦。

给孩子喂药时,阿木心里打鼓。可第二天清晨,最先喝药的孩子竟能坐起来要荞粑了,尿色也从深褐变成淡黄。"雪茶替了阿胶!"阿木在《乌金菇火》的空白页写下:"水泻,乌金菇配滑石、雪茶,三物相须,如三弦合奏,缺一不可。"

汉人医生再来时,见了新添的字迹,连称"妙哉"。他教阿木用乌金菇泡酒:"酒能引药入经络,治风湿痛最灵。"阿木却加了彝人自酿的苦荞酒,又泡进些辣子,"这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