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芎孔韵·盱江卷》(下卷)(第1页)

第五回 清初技艺承孔脉 红壤雾露续芎缘

清顺治八年,孔心村的抚伯之子(时人唤“孔生”),接过父亲的药锄时,盱江两岸的芎田已恢复了生机。战乱中藏在榕树下的苓种,长出的抚芎断面依旧孔圆如珠,油点绕孔而生,像给“药心”镶了圈金纹。孔生在祖父“三宜三忌”的基础上,总结出“看孔选种”的铁律:孔圆如豆者为上,孔扁如枣者为中,孔歪如虫蛀者为下。

“这孔是抚芎的‘气眼’,”孔生对药农们说,“气眼正,郁气才能顺着孔往上走;气眼歪,气就堵在半路。”他带领村民在盱江沿岸修“雾水渠”——引晨雾凝结的水灌溉芎田,雾水含露气,能让抚芎的辛香更清,孔壁更润。有药农试用水渠的水与普通河水浇灌,发现雾水浇出的抚芎,孔周围的油点多了三成,开郁效果更着。

此时的抚州府,“郁气病”仍频发。清初百废待兴,百姓多有“生计愁”,头痛伴脘腹胀满,用蜀芎则嫌其“沉”,用抚芎却觉“轻”。孔生的好友,抚州“仁心堂”的李大夫,在医案中详细记录:“一妇人,产后郁气头痛,用蜀芎则恶露增多,换抚芎配当归,头痛止而恶露调,盖抚芎有孔,行气而不耗血,蜀芎实心,活血易动血,此其别也。”

李大夫还发现,抚芎的“孔”会随季节变化:春孔浅,夏孔深,秋孔圆,冬孔缩。“春宜疏肝,夏宜散暑,秋宜解郁,冬宜藏气,抚芎的孔,顺时而变,合‘天人相应’之理。”他将抚芎的断面图刻在医馆的石碑上,与蜀芎、京芎对比,标注“抚芎孔通,主开郁上升;蜀芎实满,主活血下行”,成了抚州医者的“辨芎指南”。

第六回 府志续修藏芎影 间接印证千年种

清康熙二十三年,《抚州府志》重修,编修魏世傚(清代文学家,抚州人)在“物产篇”中,对盱江芎藭的记载比崇祯版更详:“盱江洲地芎,质轻,断面有细孔,气清扬,治郁气头痛,岁产千斤,远销饶州、信州。”虽仍未明言“抚芎”,却以“断面有细孔”“气清扬”“治郁气”等特征,与孔心村的抚芎完全吻合。

魏世傚还收录了南宋《盱江志》“洲地芎藭,可治头风”与元《抚州图经》“本地芎,性轻扬,宜解郁”的记载,按时间线排列,写道:“自宋至清,盱江芎藭种植不辍,其性其效,古今如一,可见此芎与盱江水土,缘分深矣。”

孔生的儿子(时人唤“继孔”),将这版府志的记载抄在红绸上,挂在芎田的“守孔亭”里。“府志虽没直呼‘抚芎’,却把‘孔’写进去了,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