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草木有语,传说如烟(第1页)

楔子

明嘉靖四十三年,蕲州城外的雨,下得绵密如纱。李时珍推开药庐的木窗,见檐下晾着的麻黄茎秆泛出琥珀色的光,茎节处的细毛被雨水打湿,贴成一层白霜。案头堆着新收的民间药书,其中一本泛黄的抄本上,用朱砂写着“麻烦草”三字,旁注:“此草猛如虎,错用立见祸,故民间呼之‘麻烦’。”

他捻起一根麻黄,指尖触到那涩麻的质感,鼻尖萦绕着辛烈如姜的气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中风伤寒’,《伤寒论》列二十九方,可这‘麻烦’之名,何来?”他对侍立的弟子建元道,“医书如镜,既要照见草木的功效,也该照见民间的得失。我要去寻这‘麻烦草’的由来,看看它在百姓口中,究竟是药,还是祸。”

窗外的雨,顺着麻黄的枯茎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笃笃”的声,像在应和这趟即将启程的考证之路。

第一卷 药庐问药,麻味初辨

李时珍的药庐里,常年堆着各地药农送来的标本。这日清晨,黄州药农赵老汉背着半篓麻黄来访,筐底还压着一张药方,墨迹洇着汗痕。“李先生,您给瞧瞧,这草在俺们那儿,有人叫‘龙沙’,有人叫‘麻烦草’。前儿邻村王二愣子,受了寒,自己抓了一把煮水,喝下去浑身冒冷汗,差点没缓过来,这不,就传开了‘麻烦’的名儿。”

李时珍接过麻黄,摊在竹筛里细看:茎秆中空,状如芦苇,却比芦苇坚硬,断面处有黄白相间的髓心,像凝固的琥珀;凑近细嗅,初闻是辛烈的冲味,再闻竟带点微苦,入喉时舌尖泛起发麻的涩感。“赵伯,您看这草,”他指着茎秆,“色黄如蜜,味麻如椒,仲景《伤寒论》只言其功,未释其名,依我看,‘麻黄’二字,怕是就从这色与味来。”

建元在旁记录:“色黄,味麻,故名麻黄。”李时珍摇头:“且慢,民间还有别的说法吗?”赵老汉想了想:“有老辈人说,当年神农尝百草,尝这草时,舌尖发麻,头晕目眩,以为中了毒,后来见它能治风寒,才留了下来。但这都是口口相传的,没字儿记着。”

李时珍取出纸笔,画下麻黄的形态:“根紫,茎青,叶细如针,花穗如穗。”又写下:“味辛,性温,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平喘利水。”写完,他对赵老汉道:“那王二愣子的事,您细说与我听。”

第二卷 麻烦由来,误服生祸

赵老汉蹲在药庐的门槛上,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王二愣子是个樵夫,去年冬月里,在山上受了冻,回来就咳嗽喘得厉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