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茎仙草传》
下卷·药脉流芳
第五卷·辨证精详
秋分刚过,陈仓部落又起新疾。这次的病患与春寒时不同:有人恶寒发热,却伴咳喘痰多,痰色白稀如泡沫;有人虽无汗,却足肿如瓮,小便短少;更有甚者,高热不退,却四肢厥冷,脉象沉微——这便是五运中“土运不及”之年,湿邪与寒邪交织,形成“寒湿相搏”之证。
神农氏诊视一名猎户时,见其咳得腰背佝偻,吐出的痰涎落在兽皮上,竟凝成细小冰粒。“此非单纯寒闭,”他捻着胡须,指腹按在猎户寸口,“脉浮紧而带滑象,滑为痰饮,是寒邪引动内湿,如冰封沼泽,阳气不得升,津液不得化。”
弟子苍术问道:“师尊,仍用麻黄发汗?”
“需变其法。”神农氏取麻黄三钱,配伍桂枝二钱以助阳,又加干姜、细辛各一钱温化寒饮,最后添了五枚大枣。“麻黄开表散寒,如破冰之斧;桂枝如暖阳,助麻黄透达阳气;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似融冰之春;大枣甘温,固护脾胃,防辛散太过——此乃‘七情’中‘相使’之妙,麻黄得桂枝则发汗力增,得大枣则不伤正气。”
猎户服药三剂,先得微汗,咳喘渐平,痰涎由稀转稠,再服两剂,足肿亦消。另有那高热肢厥者,神农氏辨为“寒邪入里,阳气被遏”,用麻黄配附子、细辛,名曰“麻黄附子细辛汤”,竟一剂便令厥逆回温,再剂则汗出热退。
白芷在一旁记录:“麻黄非仅能发汗,若配伍得当,可通阳、化饮、散寒,真乃‘一药多能’。”神农氏摇头:“非药多能,乃病机有别。医者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六卷·七情和合
次年夏,南方“太阴湿土”之气过盛,陈仓部落流行“暑湿伤寒”,病患既有恶寒无汗之表证,又有胸闷呕恶、舌苔白腻之湿象。弟子们按春法用麻黄,却见有人汗出不透,反增烦躁。
神农氏取来病患的药渣,见麻黄与紫苏同煎,便道:“暑湿之证,如油裹面,单用辛温发散,反使湿邪胶结。”他令取麻黄与香薷同用,再加厚朴、扁豆。“香薷乃‘夏月麻黄’,与麻黄相须,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厚朴苦温燥湿,扁豆甘淡渗湿,此三药与麻黄相配,如披荆斩棘,既能破寒闭,又能除湿滞。”
有位妇人,产后受寒,发热无汗,却又气血虚弱,面色苍白。神农氏斟酌再三,用麻黄配黄芪、当归:“麻黄散寒,黄芪补气,当归养血,使发汗而不伤气血,此‘扶正祛邪’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