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流转记:从汝水到汉川》上卷(第1页)

《泽泻流转记:从汝水到汉川》

楔子

天地玄黄,江河奔流。汝水自伏牛山而来,在汝南盆地漾开一片泽国,水草丰美,雾气氤氲,如大地睁开的碧眼。三皇五帝时,神农氏踏遍中原,尝百草辨药性,至汝水之畔,见一草生浅滩,叶如箭镞,根似白玉,采而尝之,甘淡清润,能导水湿,遂记于《本草》,言其“主风寒湿痹,消水”,汝南泽泻之名,自此始显。

那时的汝南,水泽连片,淤泥肥沃,泽泻长得格外繁茂,球茎饱满如珠,断面雪白,带着汝水特有的清冽。药农们世代以采挖泽泻为生,将采挖的诀窍编成歌谣:“春看叶,夏看根,秋采玉茎最得真;汝水畔,淤泥深,一寸浅来一寸金。”这些口传的智慧,比后来的典籍更鲜活,藏着泽泻与这片土地最深的羁绊。

谁也未曾想,千年之后,汝水的泽国渐渐萎缩,泽泻的身影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汉川、泾水。但那株曾在汝水岸边摇曳的灵草,早已将根须扎进了华夏医药的血脉,从汝南到汉中,从口传到典籍,它的流转,恰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态史书,见证着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永恒智慧。

上卷·汝水泽畔玉茎荣

第一回 汝水孕灵 先民识草

上古的汝南,还叫“蔡州”,汝水与澺水在此交汇,形成大片沼泽,当地人称为“蔡泽”。泽边住着“汝泽氏”部落,他们靠渔猎、采集为生,对水边的草木了如指掌。部落里有位老祖母,人称“泽母”,头发白如芦花,却能辨百草药性,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水里的病,水里藏着药。”

那年夏天,蔡泽连降暴雨,泽水涨溢,部落里许多人得了“肿病”,腿足肿得像灌了铅,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孩子们更可怜,眼睑肿得眯成缝,哭都流不出眼泪。年轻的猎手们试着用石斧砍来树枝拍打,用篝火烘烤,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族人日渐虚弱。

泽母拄着枣木杖,颤巍巍走进齐腰深的泽地。她拨开丛生的芦苇、香蒲,目光在一株株水草间逡巡。忽然,她停在一丛绿苗前——这草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叶底藏着圆鼓鼓的球茎,半截埋在黑泥里,像怕冷似的裹着层褐色外皮。

“就是它了!”泽母眼睛一亮,用木耒轻轻刨开泥土,将球茎完整取出。她剥开外皮,雪白的内里渗出清冽的汁水,放在鼻尖一闻,一股淡淡的土腥混着水润,像雨后的天空。她让部落里的女子采了满满一篮,带回洞穴,放进陶罐,添上汝水,用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