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润东湖:水下森林的生态传奇》
下卷·泽被四方:生态智慧的无界延伸
第六回 系统共生 水下森林的连锁反应
2024年的东湖,泽泻湿地已从200亩扩展到500亩,像一块巨大的绿色海绵,铺在郭郑湖与汤菱湖之间。环保监测员王磊划着电动船,在湿地迷宫般的水道里穿行,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跳动着:蓝藻密度稳定在1.5×10?个/L以下(仅为治理前的1/8),总氮总磷浓度持续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溶解氧升至8mg/L——“这水,能养锦鲤了。”
最让他惊喜的是生态链的“连锁复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调查显示,湿地及周边水域的鱼类从2015年的12种增至35种,其中包括对水质极度敏感的鳑鲏鱼;鸟类从38种增至72种,东方白鹳、小天鹅等珍稀鸟类成了常客。“上周还发现了一只水獭,”王磊指着红外相机拍下的照片,“这小家伙至少二十年没在东湖出现过了。”
湿地的“生态缓冲效应”开始显现。2024年夏天,武汉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周边农田的雨水裹挟着化肥涌入东湖,但经过泽泻湿地的过滤,下游水域的氮磷浓度仅上升10%,远低于往年的50%。“就像给东湖装了个‘防洪堤’,不光挡水,还挡污染。”张工站在湿地边缘的观测塔上,看着雨水顺着泽泻的叶片流入泥土,“根须和底泥形成的‘生物膜’,能把80%的污染物截住。”
居民的生活也跟着变了。张婆婆的孙子加入了“东湖小卫士”环保社团,每周跟着志愿者去湿地观测水质、记录鸟类;水果湖的夜市重新摆到了湖边,摊主们用“东湖清水”做噱头,卖起了冰镇酸梅汤,“以前躲着湖走,现在追着湖聚”。2024年国庆,东湖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不少人是专门来看“水下森林”的。
渔民老李搞起了“生态养殖”,在湿地外围的水域养武昌鱼,不用饲料,全靠湖里的天然饵料。“以前养鱼要喂化肥,水越养越脏;现在鱼吃水草、虾虫,水越养越清,鱼价还翻了一倍。”他算过一笔账:生态鱼的收入加上湿地护林员的工资,比以前单纯打渔多挣三成。
刘教授团队的研究更深入了。他们发现,泽泻的落叶腐烂后,会成为底栖生物的食物,这些生物又被鱼虾吃掉,形成“泽泻→微生物→鱼虾→水鸟”的食物链。“这才是最厉害的净化——不是靠人工清除,而是靠自然循环把污染物‘吃掉’。”他在《生态学报》上发文,将这种模式称为“湿地自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