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暑月湿困辨药功
入夏的茅山,没了暮春的清凉,连风都带着湿热的黏腻,像浸了水的棉絮,裹在人身上,闷得人发慌。陶弘景刚把《本草经集注》的初稿整理出几卷,便听闻青溪村闹起了“暑病”——不少村民上吐下泻,畏寒怕冷,喝了清热的凉茶反而更重,里正急得派人来请他下山。
陶弘景背着药箱赶到村里时,晒谷场上已搭起了临时的草棚,十几个病人躺在草席上,脸色蜡黄,有的还在不停抽搐。他先诊了一个老妇人的脉,脉沉迟无力,舌苔白腻,摸了摸她的额头,竟透着一股寒气——这哪里是暑热证,分明是“暑湿困脾,阳虚失温”!夏季属火,本应阳气旺盛,可今年水运不及,上半年寒邪未退,暑湿又生,寒湿相夹,便困住了脾胃阳气,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畏寒;湿浊犯脾,脾失运化,故吐泻。
里正凑过来,急道:“先生,之前我们按老法子,给病人喝了金银花、荷叶水,可越喝越重,这是怎么回事?”陶弘景叹了口气:“金银花、荷叶性寒凉,能清暑热,可这些病人是阳虚夹湿,再用寒凉药,只会更伤阳气,好比雪上加霜。”他转头看向村外的坡地,想起了淫羊藿——这药性温,能补肾阳,肾阳足则能温煦脾阳,脾阳健则能运化湿浊,正是对症之药。
他让村民去采新鲜的淫羊藿,再配上茯苓、白术、生姜——茯苓健脾利湿,白术燥湿健脾,生姜温中止呕,淫羊藿温补肾阳,四药合用,既能温阳,又能祛湿。他还特意叮嘱,淫羊藿要采刚长出的嫩枝,夏季阳气盛,嫩枝的温性更足,且要与生姜同煎,借生姜的辛温之力,引药入脾,增强温中止呕的功效。这便是七情配伍中的“相使”,生姜能助淫羊藿温阳散寒,淫羊藿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几味药相互配合,功效倍增。
第一个喝下药的是个年轻汉子,他吐泻了两天,已经连站都站不稳,喝下药汤后,不到半个时辰,便说身上暖和了,也不恶心了。陶弘景又让他再喝一碗,到了傍晚,竟能坐起来喝粥了。其他病人见了,都争相喝药,到了第二天清晨,大部分病人的吐泻都停了,只剩下几个年老体弱的,还需要再调理几日。
村里的老郎中看着陶弘景开的方子,疑惑道:“先生,这淫羊藿不是治阳虚、风湿的吗?怎么还能治暑病?”陶弘景解释道:“医道讲究‘辨证施治’,不是药定死了治什么病,而是病需要什么药。这暑病看似是热,实则是寒湿困阳,淫羊藿能补阳,阳足则能化湿,湿去则病愈,这便是‘治病求本’。”他顿了顿,又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