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藿灵记
下卷·藿脉证古今
第一卷 春初育幼扶先天 藿配熟地滋肝肾
癸卯年立春刚过,金佛山的残雪还沾在青崖的缝隙里,却已有嫩黄的芽尖从岩缝间钻出来,带着点怯生生的绿,像撒在山间的碎玉。林砚刚整理完上一年的淫羊藿研究笔记,就见山脚下的王嫂抱着三岁的儿子小远,急冲冲地跑进来,眼眶通红:“林姑娘,你快看看小远!都三岁了还不会走路,说话也只会喊‘娘’,村里的老人说……说这孩子怕是‘软骨子’。”
林砚连忙接过小远,见孩子身形比同龄孩童瘦小,手脚软绵,扶着桌子站都站不稳,眼神却很亮。她轻轻摸了摸小远的头,又诊了他的脉,脉象细弱,舌质淡红少苔。“王嫂,你别急,小远不是‘软骨子’,是先天肝肾不足。”林砚解释道,“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你怀小远时身子弱,肾精亏虚,所以小远先天肾精不足,骨骼发育迟缓;肝为筋之本,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则筋脉无力,所以他站不稳、说话迟——这是‘春生’之时最该调理的证,春天阳气升发,正好养先天之本。”
王嫂急得眼泪直流:“那可咋调理?我给他炖了骨头汤,喝了半年也没用。”林砚笑道:“骨头汤补的是后天脾胃,小远缺的是先天肝肾,得用金佛山的淫羊藿。它性辛甘温,归肝肾经,能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正好补小远的先天不足;但单用淫羊藿怕温燥伤阴,得配熟地。熟地甘温,能滋补肾阴,阳得阴助,则肾精生化无穷,这是‘阴中求阳’的道理,合阴阳平衡之理。”
她带着王嫂去采初春的淫羊藿——刚冒芽的淫羊藿,叶片还裹着嫩黄的鞘,像蜷缩的小豆,茎秆细得能透光,辛香中带着点清甜。“春采芽,性最平和,适合孩子用。”林砚采了一小把,又从帆布包里取出晒干的熟地,“把淫羊藿一钱、熟地二钱,加小米熬成粥,每天给小远吃一碗,别放糖,小米能健脾,脾属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间接补肝肾,是‘五行相生’的法子。”
王嫂按此法给小远煮粥,刚开始小远还不爱吃,后来林砚教她把淫羊藿芽切碎了拌在粥里,小远倒也慢慢接受了。半个月后,小远能扶着墙走几步了;一个月后,能清晰地喊“爹”“姑”;三个月后,竟能跟着村里的孩子跑着玩了。王嫂特意缝了个布荷包,装着晒干的淫羊藿芽送给林砚:“姑娘,你真是小远的救命恩人!我问了镇上的老中医,他说这方子是‘扶先天、养后天’,还说《巴渝医记》里就有‘小儿迟长,以藿芽配熟地粥食’的记载,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