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藿芡传
下卷·藿芡映吴医
第一卷 春湿伤脾绣娘苦 藿芡香附疏肝滞
南宋绍熙四年初春,太湖的冰层刚化尽,岸边的芦苇冒出嫩黄的芽尖,湿气却比冬日更甚——晨雾裹着湖水的潮气,黏在绣娘林阿绣的绣绷上,连丝线都透着湿意。阿绣在自家绣坊里坐了半个月,赶制郡城订单的丝绸绣品,近日却总觉得手脚发肿,拿针的手都在抖,连最熟练的“缠枝莲”纹样都绣走了样。
“苏大夫,您快看看我的手!”阿绣走进药庐时,双手肿得像发面馒头,指节泛着淡青色,手腕处按下去能陷出浅坑,“不仅手肿,还没胃口,吃两口饭就觉得腹胀,夜里躺着也睡不着,总觉得胸口闷得慌。”苏禾握住她的手,触感冰凉,再诊她的脉,脉象濡缓中带着点弦意,舌苔白腻得像一层薄霜。
“阿绣,你这是春湿困脾,兼肝郁气滞。”苏禾解释道,“初春‘春生’,太湖的湿气顺着经络渗进脾里——脾属土,主运化,脾困了就会手脚肿、没胃口;你天天坐着绣活,用眼过度不说,还总惦记订单赶不完,肝气郁了——肝属木,木克土,肝郁更会加重脾的运化不畅,所以你胸口闷、睡不着。”
阿绣急得眼圈发红:“那可咋整?订单再过十天就要交了!”苏禾笑道:“别急,用淫羊藿、芡实再加香附,就能帮你把湿邪赶跑,肝气理顺。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温肾化气——肾气足了,能推着湿邪往外走;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健脾利湿——脾健了,就不会再积湿;香附辛微苦甘,归肝脾经,能疏肝理气、调中止痛——肝气顺了,就不会再克脾,这三药配着,是‘疏肝健脾、温肾化湿’的法子,正好对症。”
她带着阿绣去湖边采初春的淫羊藿——刚冒芽的植株带着淡绿,三枝九叶还没完全舒展,叶背沾着晨露,像撒了层碎钻。“春采的藿草性最平和,温肾不燥,适合你这种兼肝郁的体质。”苏禾一边采,一边说,又去村东的荷塘挖新鲜芡实(初春的芡实刚结籽,颗粒虽小却格外鲜嫩),再从药柜里取出晒干的香附(按吴门古法炮制,用酒炒过,增强疏肝力)。
回到药庐,苏禾将淫羊藿三钱、芡实四钱、香附二钱放入砂锅,加过滤后的湖水(太湖活水更能引药入湿滞)煎了三刻钟,药香里混着香附的清苦与芡实的微甜。“你每天喝一剂,喝完别立刻坐回绣绷,在湖边走两圈,让肝气顺顺,湿气散散。”阿绣按此法服药,第三天就觉得手脚肿消了大半,能稳稳拿住针;第五天,胃口开了,胸口也不闷了;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