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叶救荒记
楔子
明代永乐年间,河南陈州的春荒来得格外凶。去年秋蝗啃光了麦田,冬雪又压垮了草垛,开春时,村里的存粮早已见了底。田野里的荠菜、马齿苋被挖得干干净净,连树皮都被剥去了大半,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趴在门槛上有气无力地哼着。
村东头的林阿嫂,是村里唯一懂草药的妇人,她的灶台旁总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婆婆传下的手抄《救荒本草》,纸页泛黄,边角卷得发毛;另一本是自己画的草药图谱,其中“三枝九叶草”的图样旁,用红笔写着婆婆临终前的话:“春荒时,此叶可食,救饥还能养人。”
这日清晨,林阿嫂听见邻居家的狗蛋哭得撕心裂肺,跑过去一看,狗蛋娘正抱着孩子抹眼泪,孩子嘴唇干裂,肚子饿得咕咕叫,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阿嫂,家里真的一粒米都没了,再这样下去,孩子要撑不住了……”狗蛋娘的声音发颤。
林阿嫂摸了摸狗蛋的额头,滚烫,再看孩子的舌苔,白而薄,脉象细弱——这是饥饿伤脾,阳气不足。她忽然想起《救荒本草》里的记载:“淫羊藿嫩叶可食,煮熟水淘,油盐调食,味甘微辛。”又记起婆婆说过:“这草叫‘藿叶’,春采嫩叶,煮着吃暖肚子,还能治饿出来的软身子。”
林阿嫂转身往村后的坡地跑,早春的坡地还带着寒气,岩缝间却已冒出几株青翠的小草——三枝分展,每枝顶生三叶,叶片嫩得能掐出水,正是淫羊藿。她采了一大把,回到家,按照《救荒本草》的法子,把嫩叶放进锅里煮,水开后捞出来淘了两遍,加了半勺盐、几滴菜籽油,拌成一小碗。
狗蛋吃第一口时,眼睛亮了亮:“娘,这叶子好吃,甜甜的!”一碗吃完,孩子的哭声停了,脸上也有了点血色。狗蛋娘又惊又喜:“阿嫂,这草真能当饭吃?”林阿嫂指着《救荒本草》的书页:“书上写着呢,咱老辈人也这么用,这是救荒的活宝贝啊!”
春风吹过空荡荡的麦田,林阿嫂捧着那碗藿叶,忽然觉得——这株不起眼的小草,不仅能填肚子,还藏着百姓活下去的希望,藏着“药食同源”的智慧。一场关于藿叶救荒的故事,就此在春荒的田野间展开。
上卷·藿叶济荒录
第一卷 春荒饥困脾失健 藿叶菜粥暖脾胃
永乐十三年春分,陈州的春寒还没散,村后的坡地上,淫羊藿的嫩叶刚冒尖,就被饥民们盯着——自从林阿嫂用藿叶救了狗蛋,村里的人都知道这草能吃,只是大多不敢多采,怕吃坏肚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