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藿部记:云崖冷嗽的草木方(上卷)(第1页)

楔子 括苍寒雾:冷嗽缠山民

处州括苍山的冬,总裹着化不开的寒湿。云雾像浸了米汤的棉絮,坠在竹楼的檐角,连溪涧的水都透着刺骨的凉,山民们烧着松柴,烟却飘不出窗,只在屋里绕着梁,把人的脸熏得发黄。

青砚翁的药庐在云崖下,竹墙糊着黄泥,门楣上挂着串晒干的草药——有带细毛的艾叶,有纺锤似的百部根,还有捆成束的“三枝九叶草”,枝叶舒展,三枝成簇,每枝顶九片叶,叶背泛着淡绿的光晕,风一吹,就带着股清苦的香。青砚翁的手总沾着药汁,指甲缝里嵌着黄泥,他常说:“处州的山,湿得能拧出水,山民的病,也多是这‘湿’惹的祸。”

这年冬至刚过,山脚下的阿福就裹着破棉袄来了。他咳得腰都弯了,每咳一声,肩膀就抖一下,痰是白色的泡沫,落在药庐的青石板上,沾着泥点。“青砚翁,您救救我!”阿福的声音嘶哑,“咳了半个月,夜里咳得不能睡,喝了姜汤也不管用,胸口像压着块冰。”

青砚翁摸了摸阿福的脉,指下的脉沉而迟,像被冻住的溪涧。他又看了看阿福的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米糊:“是‘寒湿困肺’,肺属金,金生水,可你肾里的阳气不足,水养不了金,肺里的湿邪散不出去,才成了这冷嗽。”

他转身从药架上取下那捆三枝九叶草,又拿出个陶罐,里面装着土黄色的百部根。“这草叫‘三枝九叶草’,处州人也叫它‘羊合叶’,冬藏的根最有劲儿,能温肾纳气;这百部,秋采的根润肺,能把肺里的湿痰咳出来。”青砚翁把两种药放在竹甑里,添了点山泉水,“它们俩合在一起蒸,金能得水养,肺能得气润,你的咳就能好。”

这时,药庐外的雾忽然散了点,阳光透过竹缝,照在三枝九叶草的叶子上,泛着细碎的光。青砚翁望着云崖的方向,喃喃道:“处州的草木,都懂这山的性子,只要用得对,再难治的病,也能找到方子。”

第一卷 阿福祛咳:藿部初相和(春生夏长·四气五味·金水相生)

阿福的冷嗽,是在山里砍竹时惹上的。那天他淋了场冷雨,回来就开始咳,起初只是偶尔咳两声,后来越咳越重,痰也从清稀变成了白色泡沫,连吃饭都没胃口,人瘦得颧骨都凸了出来。媳妇给他熬了梨汤,喝了反而咳得更凶——梨性凉,处州的冷嗽是寒邪裹着湿邪,凉性的东西只会添乱。

“得去云崖找青砚翁。”媳妇把阿福的棉袄烘得暖暖的,劝道。阿福拄着竹杖往药庐走,路上见山民们都缩着脖子,连平日里爱跑的狗,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