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冬春寒燥:药酿待新调
北魏太和年间的终南,冬春之交总裹着股拧不开的寒燥。紫阳观药圃的仙灵脾,刚冒新芽就遭了场倒春寒,叶尖泛着浅褐,不像往年那样绿得发亮;丹房里的青釉陶罐,去年冬藏的药酒才开封,就闻着多了股燥气——玄清子捻着片仙灵脾新叶,嚼着辛麻感里带着点焦苦,眉头微蹙。
案上的“运气册”写着:“本年冬春,水运过弱,燥气盛行,肾阴易亏,燥邪夹寒,病多兼燥。”这时童子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攥着块染血的帕子:“道长,山脚下的阿福伯咳得吐了血,说喉咙像有火燎!”
玄清子跟着去了阿福家,老人蜷在炕上,咳得腰都弯了,帕子上的血丝像碎红玛瑙,痰是黏稠的黄块,说话时喉咙哑得像砂纸磨。“咳了半个月,喝了灵脾药酒,腰不疼了,可喉咙越来越疼,痰里还带血。”阿福喘着气说。玄清子诊脉,脉细数而浮,像被燥气烤干的棉线;再看舌苔,红得像火烧,少津——是“肾阴亏虚,燥邪犯肺”,光用温性的仙灵脾,反倒助了燥气。
回到丹房,玄清子盯着陶罐里的药酒,忽然瞥见药架上的麦冬——去年冬至采的,根像纺锤,半透明的肉里藏着细筋,嚼着甘润生津。“肾属水,肺属金,金水相生,得用滋阴的药润着。”他把麦冬取下来,又摸了摸罐里的仙灵脾,“灵脾温肾,麦冬润肺,燥气一除,咳自然能好。”
第一卷 阿福润肺:灵脾配麦冬(阴阳五行·金水相生·寒燥调方)
阿福是终南山下的樵夫,一辈子在山里砍柴,去年冬天腰疾犯了,喝了玄清子的仙灵脾药酒,腰不疼了,可入春后一场倒春寒,让他染上了燥咳。起初只是喉咙干,后来越咳越凶,痰从清稀变成黏稠的黄块,最后竟咳出血来,柴刀扔在墙角锈了大半,家里的灶都快冷了。
“以前喝灵脾药酒管用,这次怎么越喝越咳?”阿福的儿子背着他往观里跑,路上见终南的春雪化得快,溪涧的水带着股焦味,连路边的野花都开得蔫蔫的——燥气太重,连草木都受不住。
玄清子的丹房里,炭火上温着个新陶罐,里面除了仙灵脾根(去年冬至采的,用松针藏了一冬,燥气少些),还泡着麦冬,根须白净,断面的黏液沾在指尖,甘润得很。“你这咳,是肾阴亏了,燥气犯肺。”玄清子给阿福倒了杯温好的药酒,琥珀色的酒液里飘着麦冬的细筋,闻着有股甘香,没有之前的烈气,“灵脾温肾,是‘水’;麦冬润肺,是‘金’,金水相生,燥气才能除,这是阴阳相济的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