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天正冬雪:医馆遇痹愁
日本天正十七年的冬,京都的雪比往年更密。东山脚下的“曲直堂”医馆里,汉方医家曲直濑道三正坐在火塘边,手里攥着一卷泛黄的《伤寒论》,指尖划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的字句,眉头却锁得更紧。火塘上的铜壶煮着生姜汤,暖意却驱不散医馆里的愁绪——堂外候着的老织工阿竹,正抱着僵硬的双手,在雪地里不停地跺脚。
阿竹是京都西阵织的老匠人,织了四十年蜀锦,可这半年来,每到寒冬,她的双手就像被冻住的竹篾,连提梭子都费劲,膝盖更是肿得像发面馒头,夜里疼得直捶炕板。道三给她开了三次温经汤,喝了半月,却只缓解了些许,看着阿竹通红的眼睛,道三轻轻叹了口气:“阿竹夫人,你这寒痹深入骨缝,寻常汤药怕是难除根啊。”
这时,医馆的学徒小次郎捧着个木盒跑进来,盒里装着株干枯的草药,三枝九叶的形态,叶背还泛着淡金的痕迹:“先生!朝鲜贡使的随从送来的,说这叫‘霊毗草’,能治寒痹,还说‘暖骨如春日融雪’!”道三赶紧接过草药,凑近闻,辛香里带着股温润的气息,指尖捻着叶片,忽然想起十年前赴大明求学时,杭州医者曾提过的“淫羊藿”——莫非这霊毗草,就是东渡的仙灵脾?
窗外的雪还在下,道三望着木盒里的霊毗草,心里暗忖:若这草真能治寒痹,不仅能解阿竹的苦楚,更能补汉方典籍之缺。他摸了摸怀里的空白医案,决定明日便去拜访朝鲜贡使,求问这仙草的用法——毕竟,汉方的真义,从来不在书册的字里行间,而在跨越山海的实践里。
第一卷 汉方东渡:医女授藿方
次日清晨,道三带着小次郎,踏着积雪往京都驿馆去。朝鲜贡使的随从告知,懂霊毗草用法的,是随贡使前来的医女金福实,她此刻正在驿馆后院晾晒草药。道三跟着随从穿过回廊,见一位身着素色韩服的女子,正弯腰翻晒竹篾上的草药,那草药三枝九叶,叶背金斑在雪光下格外显眼——正是昨日见到的霊毗草。
“金医女有礼了。”道三拱手行礼,“在下曲直濑道三,听闻您懂霊毗草治痹之法,特来请教。”金福实直起身,目光清亮如溪:“道三先生久仰大名,这霊毗草原产济州岛,是咱朝鲜牧人传下来的药,治寒痹最是管用。”她引道三到屋中坐,取过一个青瓷罐,倒出些霊毗草的干根:“先生请看,这草需采冬藏的根,阳气藏得足,春采的叶太嫩,夏采的茎太燥,都不如冬根温纯。”
道三追问:“不知这根该如何炮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